家有一缕书香
所谓书香,大概并不只是指从书中散发出的纸张油墨的气味,这气味也跟人们平常所习惯的香味不尽相同,尤其是书在门窗紧闭的环境下久放,气味更是如此,因而书香的一大半,应该是指书给予人的知识,开卷有益,即为书香。书香这个概念,估计书香门第中人,体会会更深一些。我不出身于书香门第,对书香这个概念理解的不是很全面,但是我爱书,还经常买点书,让家也散发出一缕书香。
大约是在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尝试着读一点书,读的比较早的,是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这个小说很短,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或者说它根本就没有什么故事情节,所以也有人认为,它是散文而不是小说,有人甚至认为,它是鲁迅先生的不成功之作。这些对于我,都不重要,也不是我所关心的。我就知道这篇小说里的车夫很高尚,很值得我们学习。以后买到一本冯雪峰著的《鲁迅的文学道路》,对鲁迅先生有了一点认识,就再去买他的书,再去读他的书。
读书不是轻松事儿,要想坚持不懈更是不容易。走向社会后,为生计而到处奔波忙碌,读书时断时续,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本不需要借口,不读书却可以找到千百个借口,忙,就是不读书的最好的一个借口——不能正常读书,对书依然保持着兴趣,依然有感情,碰到好书会先买下,等有时间再读。这是我读书的一个信念,有这个信念作支撑,搜书买书,就成为自己的一个小小的爱好。
自从买了那本《鲁迅的文学道路》以后,陆陆续续的,又买了《呐喊》《朝花夕拾》《鲁迅散文全编》《鲁迅杂文精编》《鲁迅杂文全编》《鲁迅小说全集》等鲁迅先生的著作。我读书比较保守,在许多新潮新派,尤其是港台流行一时的东西风行一时的时候,我还是买了茅盾、巴金、冰心、沈从文、秦牧、王力、张中行、朱光潜、孙犁、汪曾祺、钟叔河等老一辈作家的一些作品。钱锺书和杨绛二位先生的文字,一个俏皮,一个朴实,我都喜欢。外国文学,我倾向于古典部分,尤其是老一辈著名翻译家翻译的作品。中国古典文学里,四大名著、三言、唐宋八大家也买一点。
买书会使人着迷,实在是很奇妙的一种感受。我买书的兴趣似乎还要超过读书的兴趣。家里那面四扇门的书柜,早就被书挤得满满的,书柜装不下,就把客厅里的茶柜腾出一些来,用于放书,沙发、床头枕边,也堆放一些。
我读书不多,要说对读书还有些什么体会的话,这体会也是肤浅的。
读书与文化,常常被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有位作家曾经说过,读书是文化的种子。那文化又是什么,文化无非就是人对日常生活常识的认知与态度。我们看有人在争吵时,会听到不知是谁,突然蹦出一句这样的话:“这人真没文化!”之所以会有人蹦出这样的话,是因为被蹦的人的行为,可能违背了人们对某些事物的正常的认知。比如排队,大家排得好好的,你无缘无故插到人家前面去,人家就会说你没文化。再比如随地吐痰、闯红灯、爆粗口、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风景区景点乱写乱画等等这样一些为一些人所习以为常的,但却违背了日常生活常识的行为,也会被认为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人要想有文化,就必须不断学习,学习固然不仅仅只是读书,在大自然里,在社会实践中,在人与人之间,都可以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但是凡事,都要有个基础,在所有的学习中,读书是最基础的学习。识字与不识字,能阅读与不能阅读,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常读书的人,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语言能力和为人处事,都会与常人不一样。人不读书不行,黄庭坚就说过:“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我们只要不想面目可憎,不想对人语言无味,就不能不读书。
人生太多忙忙碌碌,酸甜苦辣,人情世故,难有安静的时候。如何静享半刻安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我喜欢在晚饭后,人们外出活动的时间里,自个儿呆在家,享受家里的那一缕书香,而那一缕书香,也总是让人感到很舒服。
发布于:2022-06-26,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