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锅盖面

博主:手万哥手万哥 2022-04-08 514

 江苏镇江,一个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古名城出名食,镇江“三怪”的传说古老而富有魅力,在镇江流传着颇具顺口溜色彩的《三怪谣》:“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故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尝‘三怪’太遗憾”之说。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锅盖面了。

镇江锅盖面,又称伙面、小刀面,是镇江市家喻户晓的一道地方特色传统面食。它具有筋道爽滑、软硬适当、柔韧性好等特点,是一道老少咸宜的小吃,被称为江南的“天下第一面”。它以独特的配方、奇特的工艺、混合型的口味,2009年10月在天津“第十届中国美食节暨第八届国际美食博览会”上,喜获“中华老字号百年名小吃金鼎奖”,已成功申报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guogaimian.jpg 镇江锅盖面 手万传博客

我怀抱着对锅盖面这一独特面种的好奇之心,便开启了我的镇江锅盖面之旅。寻访美食,事先了解到的不过是网上的介绍,千万不可作为指南。此外,在不太熟悉的地方了解美食,也颇有些技巧的,绝不能去找那些年轻人,尤其是问不得那些帅哥靓女,这些孩子追逐的是时尚的网红店,对当地的“土造”全然看不上,只有去问中老年人才能给你说出个子丑寅来。

镇江锅盖面哪家最正宗?提到镇江,最有名的当属金山寺,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水漫金山”的传说。

在镇江朋友的推荐下,我来到离著名旅游景点金山寺只有几百米的一家老字号锅盖面面馆,名字起的也很有意境,叫“水漫锅盖面馆”。

这家饭馆店面不算太大,装潢得古色古香,从店中不断传出阵阵袭人香气。老板是当地人,很热情,很风趣,也很健谈。坐进店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一张锅盖面传统工艺简介。

面条在中国可谓是到处都能吃到的东西,而且历史悠久,起码在晋朝已经有了面条的记录,那时叫做“汤饼”。《东京梦华录》所记东京汴梁卖汤饼处甚多,已是当时非常普遍的食品。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说,中国虽然地域辽阔,但无论东西南北中,几乎没有吃不到面条的地方。西南多吃米粉,其实也是面条的一类,只是所用材料不同罢了。中国的面条种类繁多,花样各异,有人说,要想尝遍各种不同的面条,就算每天吃一种,也得一年的时间。世界上只有中国和意大利是面条之国,但中国面条的种类可要比意大利多得多了。就连通心粉也不是意大利的专利,中国河北的藁城就素有空心面,名字叫“宫面”,几乎与意大利的通心粉无异。

一般认为北方人多爱吃面,南方人吃面少。其实不然,我倒以为南方的面比北方的好吃,花样也多,只是南方人很少以此作为正餐,而多当作点心罢了。面的特色南北不一,北方的面条,功夫多花在了面上,像山西、陕西人做面食是出了名的,花样品种数不胜数,但浇头却是一般。南方人相反,吃面重在浇头,也就是汤要好,面则次之,面汤的花样也更多些。李笠翁在《闲情偶记》里面记载有他自创的一些独特的面食,如“五香面”“八珍面”等。他将五味八珍都放在了面里,把香菌、竹笋、海味捣汁和面,研制出“八珍面”,面味浓郁,汤却是清的。这类混合的做法还有湖北的鱼面,是以草青或鲢鱼刮肉和面,用香菇肉丝做汤下来吃的。意大利有墨鱼面,是将墨鱼汁兑入面中,面条筋道,颜色却是黑色的,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在苏、杭、上海各有一家最出名的面馆,可惜质量都已不如前了。苏州是朱鸿兴,也就是著名作家陆文夫笔下的朱自治每天坐着黄包车,去赶着吃头汤面的地方。前些年我在苏州游玩时,也特地一早赶去,结果是令人失望的。上海是沧浪亭,十年前去就不太好,现在的情况不十分清楚,但很少听人提起。还有家老半斋,在天蟾逸夫舞台对面,上世纪八十年代几乎是顾客天天爆满,真是很不错。可听说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就不行了。杭州则是奎元馆,名声大得很,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北京西四开过分号,当初的虾爆鳝面和片儿川都有特色,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关掉了。多少年没去了,现在杭州的奎元馆不知道生意如何?

镇江锅盖面,既然有了“锅盖”二字,说明面条想要好吃,一定离不开锅盖。但让人诧异的是,锅盖面的烹煮,就是将面条下入汤锅中,大大的汤锅里漂浮着一块木头做的锅盖,这就是正宗的镇江锅盖面。

据饭店老板介绍,面汤中漂浮的锅盖是用杉木制成的。为何煮锅盖面的时候,要把杉木锅盖放在汤锅里炖煮?原来这里面还很有讲究呢,杉木为杉科杉属植物,据《唐本草》记载,杉木的根、树皮、球果、木材、叶和杉节均入药。其味辛,微温,无毒,入脾、胃、肺经。它具有祛风止痛,散瘀止血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胃痛,风湿关节痛;外用治跌打损伤,烧烫伤,外伤出血,过敏性皮炎等病症。镇江人真聪明呀,难怪镇江人把杉木锅盖放在锅里煮,原来它还有药用价值呢。

除此之外,镇江人认为,用杉木做成的锅盖能够给予面条和面汤一股独特的木质香味。这种香味是其他面条没有的,吃起来会有一种愉悦感。根据现代烹饪法的解释,将小锅盖放在大汤锅中,不仅仅能让杉木的味道融入面条和面汤中,还能让大汤锅四周透气,水开却不会溅出,压住面条让面条煮熟,面条的口感就会变得筋道。

镇江锅盖面的做法 、特色秘笈有一下四项:

一是漂锅盖:“面锅里面煮锅盖,先烫浇头再烫筷”,是镇江的锅盖面特色的高度概括。大锅中的汤沸腾后,便将面条下入汤锅中,然后任由那块在汤中已经炖煮许久的小锅盖在汤锅里四处飘荡。大锅中的小锅盖,四周透气但滚汤不外溢,不论怎么煮,面条始终贴在锅盖下面,水在其周边沸腾,水与小锅盖之间没有空隙,这样煮出来的面条筋道且有杉木锅盖特有的木香味。

二是竹竿跳面:锅盖面的美味,面条是一个关键。使用的面条要用“跳面”制作,即把面团放在案板上,将竹竿的一端固定在案板上,师傅坐在竹竿的另一端,利用蹦跳的压力,让竹竿压在面团上,等到面团被压成薄薄的面皮,再用大刀切成粗细一致的面条来,这就是所谓的“跳面”。这种面条有毛孔,汤料易入味,吃在嘴里口感爽滑,味道独具。时至今日,人工成本不断的增加,锅盖面面条已经由人工改为机器压制,由于特殊的配比、配方、工艺使得机制面条和手擀面一样筋道弹牙。

三是熬制酱油:酱油熬制是锅盖面制作的一大精髓。选用镇江特供黄豆酱油,加入40余种佐料,像桂皮、香草、八角、镇江南山深处野生菌菇、长江鲜虾籽、黄鳝骨等,先猛火烧沸,后调至文火熬数个小时,这样制作出来的汤料,唇齿留香,余味绵长。当然,这种熬制酱油的配方惟有老板一人掌握,是秘不外传的。

四是浇头:从大锅里盛出面条和面汤后,要往碗里浇上浇头。锅盖面里的浇头,原料都是镇江当地产的,有长鱼、腰花、肴肉、碎肉、占肉、牛肉、鸡蛋、猪肝、香干丝、素菜等,各色各样的浇头溶于面汤中,使得锅盖面的口味更为鲜美。口感爽滑的面条配上各色浇头,真是人间美味!

锅盖面做法已经流传很久了,它源于清朝,距今有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

据传,乾隆十六年(1751年) ,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沿着古运河南下由镇江的西津渡登岸,路上听说镇江伙面好吃,便四下里打听到张嫂子伙面店最有名气,于是,乾隆的随从便传下话来:“要吃镇江伙面!”

端庄麻利的张嫂子看见客人来了,便热情地端上茶。丈夫的面还没跳好,张嫂子一边催跳面的丈夫:“快, 动作快些啊”,一边舀水下锅,往灶膛里点火。

很快,锅里的水开了,丈夫的面也切好了,张嫂子正抓起一把面往锅里下时,随从进来催面了,张嫂子边回话边盖锅盖。慌张忙乱之中,她把汤罐的小盖子撂进了面锅里,小锅盖在水面上飘飘荡荡。

还没等张嫂子放好佐料,锅里的水又滚开了,直往上翻滚,快要溢出锅外。张嫂子见状,赶快用勺子舀了两勺汤罐里的温水一浇,面锅里顿时就平静下来了。

水再一开,张嫂子就用小竹篓、长筷子将面条捞进碗里,端上桌去。忙碌了一阵子的张嫂子倚在门边歇息,直听见乾隆连声说到:“不错,不错!筋道爽口,不烂不硬!”说着说着,乾隆便踱步来到灶房里,突然一声惊叫:“呀!你怎么把锅盖放在面锅里煮起来了!”这一叫,张嫂子才知道自己刚才手忙脚乱,竟然还不知道将汤罐上的小锅盖撂到了面锅里。

正在这时,她丈夫走过来说道:“外面的顾客个个都说今天的面味道特别好,你到底是加了什么好佐料?”

张嫂子指了指那小锅盖说:“恐怕就是因为面锅里面煮锅盖吧?”

乾隆光顾镇江伙面店,连说两声味道不错的故事一时便传开了。从此,镇江伙面店渐渐遍布大街小巷,名声甚至传到大江南北的许多城市,成为了古城镇江的著名小吃。

虽然锅盖面的做法在清代就已经出现,但锅盖面的叫法却只有40多年的历史。1979年,镇江市政府组织召开了一次为对外宣传镇江出谋划策的会议,10多名文化人提出,镇江的老三怪太俗,建议改变说法,众人商量后提出了现在流行的新“三怪”的说法。这一说法,后来逐渐刷新并覆盖老“三怪”,成为镇江的名片。新“三怪”流行以后,锅盖面也渐渐出名,成为吸引食客前去品尝的一种特色美食。

很多来镇江旅游的朋友,在游览镇江的美景的同时,最希望能吃上一碗正宗的镇江锅盖面,毕竟当地美景加地方特色美食才算得上真正到镇江来玩过一趟。

听老板介绍,镇江这家“水漫锅盖面馆”已经经营很多年头了,先后接受过安徽卫视《美食来了》节目、纪录片《饮食男女》节目,搜狐网、新浪网、中华美食网等媒体的多次报道。经过许多年的发展,“水漫锅盖面馆”不断结合新技术和中国传统其他面食的优点,现在开发了数十样新品种,有传统锅盖面汤面、传统锅盖面拌面、骨汤熬面系列、风味牛骨汤面、酸汤面,等等。 

镇江的“水漫锅盖面馆”, 正宗“大锅里面煮着小锅盖”的做法,好味道,老字号。下次来镇江,还来这里吃面! 

The End

发布于:2022-04-08,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手万传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