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的记忆
夏历三月初三,是古老的中华民族民间的节日。古时叫做上巳节,上巳节就是三月三。在我的家乡广西平果市海城乡,每年三月三都会上演传统的或新鲜的节庆活动,都少不了上山去扫墓。在祭拜祖先时,点上三炷香,烧一沓纸钱,叩几个响头,告慰列祖列宗们的在天之灵,也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让缕缕青烟伴随一份简单而纯粹的思绪,祭奠人们逝去的岁月,重温人生旅途中的每一段历程。我这一辈子度过了几十个三月三。在我越来越模糊的脑际中,我的童年、青年,过去、现在,各个时期的记忆都汇集在三月三里。家乡的三月三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在我人生经历的几个时期,留下了很多属于三月三的记忆。
童年的三月三,是我享受阳光尽情欢乐的日子。我的童年,是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每年的三月三,我都会和小伙伴们无忧无虑的去郊野踏青放风筝,屁颠屁颠地跟着大人们赶歌圩听对歌,天不怕地不怕地看人们抢花炮。村庄里,也会有几户人家杀猪宰羊,设宴请客,猜拳划码,一片欢腾,热闹了歌声笑声多了。那时的欢乐,无非就是一个自己动手做的风筝、一团母亲刚刚出锅的五色糯米饭、一件母亲刚刚缝好的土布衣服,一些父亲买回来的新鲜糕点和水果,一顿有鸡鸭鱼肉的丰盛晚餐,一阵响彻天际的鞭炮,夜里河边通宵达旦的山歌,嘹歌。虽然仅仅如此而已,但是我们已经觉得足够幸福、足够快乐。
那时的三月三,也是我浑身是劲最兴奋的时刻。当时我的家乡还“一穷二白”,由茅草房、土坯房组成的村庄被大山环抱着,蜿蜒的羊肠小道是村里通往外面世界的纽带,乡亲们过着闭塞的日子。可是家乡传承着古老的三月三习俗,是孩子们最高兴最不知疲倦的时候,还会举行各种活动,都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吃完早餐,我不是和大人去扫墓,就是和伙伴们到河边去看大人们搭歌台办歌会。夜幕降临时,周边村屯的青年小伙、姑娘都会聚集于此对唱嘹歌。我们喜欢尾随着他们走,有的小伙子会到河边的林阴下和相爱的姑娘约会,见到小孩跟着感到不自在,常常边走边驱赶身后的小孩,而我们却乐此不疲。
青年的三月三,是我踌躇满志渴望收获的时节。那些年,和家人一起徒步上山祭祖,再苦再累,没有怨言,也不会偷懒。在去扫墓的路旁,在郁郁葱葱的山谷里,采摘野生的枇杷、草莓、桑葚和竹笋。一场春雨过后,这些山腰的野果和山沟里的竹笋都是祖先赠予我们的酬劳。那时候,我和村里的伙伴们个个都长得相貌堂堂,怀揣梦想。三月三晚上的嘹歌对唱是我们最浪漫的时刻,青年男女们来到村郊的空地上对歌,起初由男青年发起,女青年应答,男青年们希望在对歌中展示出自己的魅力和智慧,希望在对歌后博得心上人的欣赏。嘹歌唱得欢天喜地,圆满收官,有许多青年男女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对象。
曾有一段时期,是我不堪回首和最难忘的时刻。当时我的家乡因为某些原因不让村民过三月三,当时大队(村)管得很严,因此三月三的节庆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开展。村民家家户户不敢公开去扫墓,关起门来杀鸡宰鸭,青年男女们不敢公开约会,因为男女青年约会一旦被抓到就会被当作“封、资、修”进行批斗。大家都不敢搭歌台办歌会。但是这些无法抵挡我们青年人对三月三的热情和渴盼。夜幕降临的时候,男男女女会结伴到距离村子比较远的山沟里、树林中,在一起谈情说爱、对唱嘹歌,在夜色的山峦下,回荡着小伙子和姑娘们甜美的歌声。
后来的三月三,被新时代赋予了新模式新含义。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除了沿袭健康的传统习俗,三月三成了民间交流的重要平台。有许多民间交流活动借助这个节日进行。三月初三前后,上级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送法律下乡村的队伍来了;护林防火、农业开发、计划生育、城镇化建设的工作队来了。乡村里刮起了三月三文艺演出、三月三体育竞赛之风,充分利用这个人们在一起的日子进行各类宣传活动。家乡的集市更加热闹起来,集市本身不仅是节日的喜庆形式,而且是推进商品交流,拉动民间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年轻人娱乐的渠道变得更多,他们更喜欢开着私家车到心爱的姑娘家门外,掏出手机拨通姑娘的电话,然后结伴去唱歌跳舞。我想,这些应该就是三月三在时代发展中产生的新意义。
如今的三月三,在古老传统基础上创新了内涵。她是广西壮族的传统歌节,也是广西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也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三月三歌节由过去的老百姓自发组织和参与,发展到如今“国办”“公办”的规模,她已形成了政府组织、成千上万人参与的大型歌会。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三月三将广西壮族及各民族文化推上国际舞台,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广西全区各民族人民享有两天假期。广西各地人民热烈地庆祝这个盛大的节日。近年来,我的家乡出现了“鲜花祭祀”“植树祭祀”“网上祭祀”的创举,以绿色的方式去祭拜祖先。家乡举办的三月三歌圩竟然持续了几天几夜,人们歌唱改革开放,歌唱经济发展,歌唱社会进步,歌唱民族团结,歌唱太平盛世,歌唱新时代幸福的生活。
发布于:2022-04-09,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