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苑阆中

博主:手万哥手万哥 2023-09-17 226

“阆,门高也”。因山而得名的阆中,居于秦巴山南麓,山围四面,起伏连绵,拱卫良城。《旧唐书·地理志》记载:“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公元前314年,秦灭巴蜀,置阆中县,其名已在中国叫了2300多年。现下,“Làng,阆中,我在这里等你”,让阆苑阆中更是出圈出彩。

水绕良郡,阆苑仙境,说的就是阆中,故阆中便有了“阆苑仙境”之称。这是众望所归的。曹雪芹在“红楼梦十二曲”之“枉凝眉”如是深情轻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欧阳修曾迈步迢迢而来,拂过历史的烟雨,妙笔一挥留下了“闻说阆中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的佳句。苏东坡更是诗赞:“阆苑千葩映玉寰,人间只有此花新。”一场“阆苑仙境”穿越千年。在曲折的南津关古镇街道上,一群舞者将“张飞迎客”“桑蚕舞”“风水太极”等千年民俗民风、三国文化、科举文化淋漓演艺,移动的舞台、流动的观众、梦幻的场景,再现了“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的前世今生。

阆中之所以叫“阆苑仙境”,这得感谢“滕王”。滕王,何许人?乃唐朝宗室、大臣,系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年仅11岁时被封于滕县,属周武王弟弟滕叔绣的封地“滕国”,称“滕王”。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官修史书记载,滕王虽“骄纵逸游、动作失度”,但妙于音律,善于绘画,尤为“工于蛱蝶”,属艺术全才、“滕派蝶画”的鼻祖。现阆中滕王阁的“蝶梦堂”,就是专门用来纪念滕王的。

zhong.jpg 阆苑阆中 手万传博客

初到滕州封邑时,李元婴广招能工巧匠,大兴土木,建立行宫并命名滕王阁。想那楼建之日的滕王宴乐上,“滕王迎宾”“王鼓舞风”“水幕秀影”“大唐集市”“礼仪之邦”“临川潜梦”和“飞天乐舞”,佩玉鸣鸾、载歌载舞,甚是欢愉。其实,滕王阁有三,其一在山东滕州市西南7千米的古滕城中心位置,其二在江西南昌赣江边,其三则立于四川阆中嘉陵江边的玉台山,均由滕王李元婴一个人所建。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李元婴迁隆州(古改名阆州,今天的四川阆中)任刺史,且行且停且思量,因“衙役卑陋”而大兴土木,修宫苑谓之隆苑,后避明皇讳,改为“阆苑”。继后又修了一座滕王阁。据《舆地纪胜》记载: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又在玉台山建玉台观和滕王亭。阆中乐,而忘归长安。

一江碧水,一片落霞,一座名楼滕王阁。遥想当年,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于赣江边,广邀名流参加落成剪彩的宴会。驭船南下前往安南探亲的王勃正赶上并受邀。徘徊于滕王阁上,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胜景,慨“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之变迁。酒过三巡,阎公提请在坐文人墨客为滕王阁作序。席上几个有头脸的名士都推举王勃作序。王勃欣然对客操觚,提笔蘸墨,俯仰“ 豫章新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序》一气呵成。凭借短短773个字、化用46个典故名句、且原创29个成语而文动天下,滕王阁也随之天下闻名。故无王勃之《滕王阁序》,余非晓古之江南名楼。自那时起,滕王阁不再属于滕王,属于《滕王阁序》。而《滕王阁序》也不属于滕王阁,属于王勃。

如今的阆中滕王阁,经过宋、元、明、清各代的屡经兴废后,重建于1987年,并将滕王阁和玉台山庄辟为滕王阁公园。沿着丹梯山道拾阶而上,就是滕王阁大殿,为仿唐真三假五层楼阁式建筑。24根朱红大立柱支撑着两层檐屋顶,红墙飞檐,琉璃生光。“滕王阁”横匾悬于正大门,柱联上刻写“金阙焕灵先阆苑春浓千蝶舞,玉台登傑阁杜陵诗美万梯雄”。千年古阁今犹在,杜甫辞赋扬名传。代宗广德年间,杜甫先后两次游寓阆中,游玉台山登阁远眺,挥笔赋诗抒怀,留下《滕王亭子》:

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

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

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班。

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

“嘉陵一江胜处在阆州,阆州城南号称五城十二楼。”地处嘉陵江畔的阆中古城,以风水择地、阴阳八卦而建,被誉为“风水古城”。站在锦屏山俯瞰,但见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服,便有了九山拱卫的格局。碧绿掩映,青葱可喜,画卷漫舒。神性的嘉陵江水从秦岭深峡横空出世,一路盘曲奔走,让阆中有了“得山川形胜”之优,蜿蜒陪伴阆成古蜀道千百年。

“巴西郡(阆中)居益州之半,当东道冲要”。阆中为古代蜀北门户,陆路北上可至陕西,南下可达成都;逆江而上可至广元,顺江而下可达重庆,“丝盐之利,舟楫之便,可以通四方商贾”。公元前四世纪,先秦时期便开通为南方丝绸之路,从阆中出发,沿着“阆成道”延伸了300公里的丝路长度。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两千多年前,阆中蚕妇和织女喂蚕抽丝、伏几织绸,将一匹匹丝绸运上车马,经南津关、白鹤铺、大丰铺、隆山铺、淳风铺、西水铺抵万年垭,入南部县,达盐亭、潼川到成都,过邛崃达雅安,织就一番密密的远征行走。

随着“茶马互市”的兴起,串联陕、川、康、藏的阆州米仓道,成为唐宋时期进京赴试举子解送程途的第一站。苏东坡三次出川,曾两次到阆中。据史料记载,嘉祐元年(1056)三月,公(苏洵)与子赴京秋试,苏东坡时年20岁、苏辙18岁,出眉州到成都,经盐亭,过南部大桥、万年垭,从西河塘过渡入阆中,于五月到达汴京开封参加礼部考试。治平三年(1066)四月苏洵去世,苏东坡、苏辙扶柩归里,后携家眷于熙宁元年(1068)十二月经成都,自阆中后沿着褒斜谷曲折陡峭的古栈道,至凤翔到京师。或许,苏东坡之于阆中,是一个过客的存在,但阆中城中苏东坡元素随处可见。诸如贡院“会经堂”匾额、华光楼“粲然名州”匾额、“中天楼”楼名等,配有“轼书”或“子瞻印”。川北道署后院立碑上的“天鉴在兹”,应是阆中人对苏东坡的礼敬有继。

此次阆中古城之行,我们是从锦元张飞酒店出发开始的。古城以中天楼为轴心呈“天心十道”向四面八方次第展开,北通北街、南通双栅子街、西通西街、东通武庙街。街巷由凹凸不平的大石块铺成,两旁是幽深古院民居。朋友介绍,阆中古城保留着唐宋格局、明清风貌古建筑群,多为“半珠式”“品”字型或“多”字型,木质穿斗结构,漆柱粉墙,小青瓦屋顶,瓦楞上垂吊着些许的杂草。中堂大多门挂匾额,两边楹联,雕花直门大开,三五成群的孩童欢乐嬉戏,大人则进进出出拾掇家务。

漫步古城小巷,偶有成双成对的年轻人脉脉含情、牵携而行、步态活泛。卓尚蚕丝坊”“寿昌号”等商铺比邻相接,迎风而飘的客栈、酒家、饭馆招牌,售卖着老北京酥糖、阆中贡面、大红袍汤圆、烧饼等琳琅货品,阆州醋的“酸酸”味道更是在街巷内弥散。

阆州自古醋飘香。阆州醋始于盛唐,兴于宋、清,因久负盛名,为当地老百姓广泛喜爱。《水经注·江水》称“江之左岸有巴人(今四川阆中)村,村人善酿喜醋”。经传统手工48道工序精酿,采66天地窖发酵,其成品色泽红润、香味绵长、口感柔和。一座泡在醋坛子的古城,装饰精巧别致的醋饮店随处可见,鸡尾醋、苹果醋、柠檬醋、雪梨醋饮等品类众多。在一家保宁酒坊,店家向我们分享了阆中人对醋的热爱:“阆中四大怪,饮料当醋买”“到了阆中不买醋,等于跑趟冤枉路”,并豪爽打开食醋的大缸,用一次性小纸杯给我们倒上醋说道,“来,尝一下地道的手工醋。”接过醋杯一饮而尽,那种酸甜适中、清凉可口的味道甚是“恰如其分”,开了味蕾,添了新趣。

步行约十分钟,转向古城西街,便来到汉桓侯祠拜谒张飞。进山门,飞檐翘角的致万楼、古旧沧桑的牌坊、古木森森的墓冢,无声讲述着那段“三国”风云。当年刘备取得西川,任命大将张飞为巴西太守,驻守阆中七年。期间,张飞始终怀着忠孝仁义之心,施行亲民、爱民、惠民的政策之举,带领军民修筑汉城、兴修水利、轻徭役减赋税、推广栽桑养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等,深得百姓爱戴和拥护。公元221年,为替关羽报仇,张飞命部下张达、范疆三日内缝制白旗白甲,率万人挂孝伐吴。因其二人告曰“白旗白甲,一时无措,须宽限方可”被鞭打,被二人怀恨在心,趁着张飞酒醉之时将其杀害,其身葬于阆中。铮铮铁骨的猛张飞,“乡人慕其忠勇,于墓前建阙立庙,以礼祀之”,这已深入到古城骨髓深处,阆中人更是独创了张飞牛肉让其流芳。外黑内红肖似张飞,初看外形,黑黢黢如同烟熏火燎的一块焦炭,手起刀落,香味如同拦腰一劈,袒露红色内心,牛肉纹理紧密若大理石,不干、不燥、不软,惹人口舌生津。

走过一条条青石板路,在古色古香的窗棂、门楣、牌匾上,我分明嗅到了唐风宋雨清时月的气息。位于古城学道街78号的清代四川贡院,青砖白墙,庄严雅致,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科举考场。顺治九年,四川临时省会设于阆中,建有至公堂、考室、明远楼等建筑,四川省乡试四科便在此举行。在1300余年科举历史的文献资料中,阆中共有进士100多人、举人400多人。令人称奇的是,科举历史上四川出的19名状元,阆中就有尹枢、尹极和陈尧叟、陈尧咨4人,他们是两两兄弟,其中的陈姓兄弟中的弟弟陈尧咨,就是欧阳修名篇《卖油翁》中的“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走进贡院,迎面而来的是一扇悬挂龙门字样的大门,绘有黄龙腾云、鱼跃龙门,寓意“飞黄腾达”。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这里寄托了读书人太多的梦想和荣光。贡院高高的门槛,不是简单轻松可以迈的。每隔三年才打开一次,当然有资格跨过此门的仅有两种人,其一是皇帝钦点的三品主考官,其二则是考试放榜后的中举之人。当然中举之人,需耐得住“寒窗苦读”的“寒”与“苦”,通过贡院的几番磨砺,脱去旧日的青涩,方能征服贡院,穿上成长的衣衫。有幸的是,朋友让我们迈左脚跨高门槛,亲身体验了一次鱼跃龙门、一举成名的快乐。

贡院属清代四合庭院建筑,由大门、龙门、考棚、致公堂、明远楼等建筑组成,分为“内帘区”和“外帘区”组成,现称为前院和后院。前院属考生考试的区域,中间为至公堂,是考官唱名发卷、坐堂监考的办公场所,东西方为号舍,科举时代阆中贡院一共有200多间号舍。回溯昔日的考棚,考位竟狭窄如此,仅一肩多点宽。考试时按天、地、玄、黄编号,每间号房进出有一道小门。经过搜身、参拜主考和监临大人,然后监考官宣布考场纪律,考生按号牌走入自己的“格子间”,开始了9天3场考试,第一场考的是写诗作词,第二场考的是贴经和墨义,最后一场考策论。在交卷之前不能离开,吃喝与“方便”皆在里头。如此设计,这是能让考生在“明经取士、为国求贤”中,生出雄心壮志的。致公堂中,端坐着泥塑的监考官,如真人坐堂,与之对视,仍能感受威慑力的“余温”。其后是监考的各部门,诸如收发考卷的弥封所、管理考卷的收堂所、监考官提讯的监视厅、留案存底的抄誊所、评审校对的对读所等。十年寒窗历历在心,随着贡院里开始的“秀才赶考”精彩表演,恍惚间,眼前学子们奋笔疾书,只为这“一朝鱼跃龙门,从此不再是蓬蒿人”。

或许,这就是阆中文脉延绵、文风炽盛的美妙打开方式。于是,寻得古城一方小院,静享慢时光的诗情画意。

The End

发布于:2023-09-17,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手万传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