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克苏是个乡

博主:手万哥手万哥 2023-05-30 247

布拉克苏乡16个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是巴扎(集市)了。它集中于乡的喀什河的河道边,也是一个十字路口,东西,南北各有一公里路长,虽简陋但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我在那两年,确确实实感到了方便。

我说的这个巴扎(集市)建在当地一个不小的村子。左边是邮局,右边是农行,从2012年开始定居(以前属游牧)。自从有了集市,单单就卖菜的摊位就摆了一长溜,黄瓜、茄子、土豆、冬瓜、葱头……样样都齐全;水果摊位上,南方北方本地的,苹果、梨、西甜瓜、桃李杏子等等应有尽有;化肥、农药、农资门市也是一家挨着一家,像百花争春似的。卖衣服的把衣服高高的挂在摊后的衣架上,五颜六色。还有那些卖厨房用品的,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就如同积木一样,把巴扎的集市填充的满满当当。

bu.jpg 布拉克苏是个乡 手万传博客

最大特点是有牛马羊肉和活着售买的牛马羊鸡。最主要有莫合烟售(一种禁止售的自行卷的烟)。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大群穿黑色条绒袄子的人,聚在一起大声的聊着什么,像一大群黑老鸹群里扔了块砖头,“轰”的一阵笑声,且时不时的暴出哄堂大笑。再有就是寒冷的冬天,把大西瓜切成均匀的块往出销售,还止不住的有人吃。可能是这些维吾尔族人常年吃羊肉和皮芽子发热的结果。卖小攮子(英吉莎小刀)的商贩,会顶着外地人悄悄问:“要不要呢”?外地人一哆索:“买买买”。

巴扎(集市)的大姑丽,小姑丽,缠头,皮毛子,老买买提,老古丽三五成群的提着篮子,抱着鸡牵着牛羊一拨又一拨的簇拥到集的大街上,遇到熟悉的人,都不同的回应道“艾合买得”(谢谢),“盲哎(走、滚)?”,“东边的羊便宜”,“北边的莫合烟百稀块(伍元)钱一斤”。

有时候看到邻居去巴扎,为了图个省事,让阿嘎捎个东西啥的,也都乐意。

“阿达西,巴扎上帮回五斤航嘎(黄瓜)”,

“阿恰,给我们捎回一斤肉吧。”

“哎大肉羊肉?”

“哎,囊什给(国骂),啥话呢,羊肉”!

话一出口,觉得自己口误了。挺方便的,街里乡亲的,也都不说声“谢谢”,有时说声“么麻达,尕尕的事情”,谁都不去计较。

没有巴扎(集市)的时候,乡村老百姓感到十分不方便,赶集要到十里以外的疏附县城里。家里有个亲戚朋友的,还得派专人去城里买肉买菜,来回二十多里路,可忙了。再加上有时半路上驴子车出了毛病,搭车蹭车的,一来一群真正的气死个人,心里又慌张又乱的,大冬天可以让人身上出汗。

大约2012年前,各队的干部就筹备立巴扎的事宜了。为了立巴扎。干部不仅选择了日期,还从疏附县城里请来了跳舞的演员助阵,整个16个村都沸腾了,有敲锣打鼓的,有耍武术的,有跳舞的,有打鼓吹唢呐的,打破了几十年沉寂的生活。男女老少欢快的说着,笑着涌向了大街,又听到了久违的热闹声了。这个说“巴扎立咱村肯定行”,那个说“现在的人铺鲁子(富了)有了,买个东西都么麻达”

乡里的巴扎说立就立起来了。起初一些人还担心,看到一拨又一拨的人这才放心了。前来赶巴扎的大多是三乡五里的农民,也有一些从几十里以外赶转集(穿梭于各个集市卖东西)的小商小贩,极大丰富了人们的衣食住行,还有一些平时不见面的熟人,在巴扎上偶遇,不免寒暄几句,问长问短的,临近中午,到巴扎上的小饭店,点上几个小菜,一壶当地老酒,避开阿匐和家里长者诉说着往日恩情,悠哉,悠哉。

现在的巴扎越来越大了,从日用品到家电应有尽有。于是乎,有拉蔬菜的,有拉水果的,有拉农资的还有卖买牛羊等等,这就是贾那布尔乡长说的“栽上了梧桐树,不怕引不来金凤凰”。

乡村巴扎的不断扩大,也来了不少的麻烦,由于地处在这个村子的十字路口,也是交通要道,贩卖起了牛羊可不管你快慢,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由于东西、南北方向的车多,有时堵车两、三个小时。有时候急救车120也难以通过,还影响了许多公务通行。村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气得不得已:“你们是牲口吗”回答说:“着急得才是牲口,你又不是我们村长”。

乡长就决定另辟一块地方,搭起了简易大棚,把一些当地的瓜果商贩迁入大棚,改善了交通拥堵。巴扎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总之,乡村的巴扎活跃了市场,搞活了经济,繁荣了农村,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乡村的巴扎是一架热瓦甫,把乡村弹唱的悦耳动听;乡村的巴扎是一盘棋,把乡村摆布的天马行空;乡村的巴扎是一本书,把乡村述说的声情并茂;乡村的巴扎是一幅画,把乡村描绘的绚丽多彩;乡村的巴扎是一首诗,把乡村书写的生动活泼。

The End

发布于:2023-05-30,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手万传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