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手记

博主:手万哥手万哥 2023-04-20 305

在外面晃荡了几十年,蓦然发现,心里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个原汁原味的故乡,就如同梦中那若隐若现的初恋一样。于是,将近古稀之年,毅然打道回乡,向着那当年的出发地进发,心里自嘲,人生就是一个圆圈,如今又回到了起点。遗憾的是已看不到朝思暮想的父母亲了,唯见那荒草萋萋的墓地和已成为废墟的老庄基依然像雕塑一样留在漫长的岁月里。

故乡对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既要从遥远的记忆里寻找又要在现实里佐证,事实告诉我,村子还是那个村子,乡音还是那个乡音,只是她确确实实地变了,变得我几乎认不出来了。于是,闲暇之余,我绕着村子及其每一条街道,甚至庄稼地里的沟沟坎坎,几乎踏遍了每一寸土地,感受着那流失的时光和眼前的一切。

huixiang.jpg 回乡手记 手万传博客

亲情

亲情犹如故乡的空气,那么清新而又暖融融的,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本家的哥嫂,住的离我很近,房子背靠着背,几乎要挨在一起,只是一个门朝东,一个门朝西,若要走动,得绕一圈,像穿越“好望角”一样,实际不过三五分钟。在我众多的本家中,由于相距较近,便与我自然就多了一些联系,多了几分亲情。哥在我们这一辈排行十二,故以“十二哥“相称。他长我四五岁,小时候,他常教我打拳,双手着地,两脚朝上,练习倒立行走,可惜我没有学成。他那时体质很好,倒着在打麦场上能走一圈。在我幼年的记忆里,他几乎无所不能,成了我的偶像。几十年过去了,他已七十出头,挺直的身躯也弯曲了,成了驼背老头,脸上的皱纹也越来越多,更可怕的是,不知什么原因,耳朵特别的背,讲话要提高几个分贝,还往往打岔,你说东他说西,时常惹人发笑。他其实是有工作的,只是由于单位效益不好,早早就退休了,跟嫂子一起经营着几亩承包地。他是个闲不住的人,没事就到处收拾柴捡树枝,然后用斧子剁成一匝长的小节,堆成垛子,像一个个小山,几年都烧不完。村里早就通了天然气,可是他一直没有装,我猜是舍不得花钱,觉得划不来。十二嫂是个热心人,初次种菜,我们一无所知,碰到不懂的地方,只要吱个声,她马上就到,现场指导,走时连地里的草都拔的干干净净。别看老两口家境一般,也没有多少文化,但他们省吃俭用,一门心思供孩子读书,这些年来,一家前前后后出了5个大学生,在全村都十分罕见。

自回村子后,十二哥和十二嫂就成了我们生活上的参谋和顾问。他们没事就来窜门子,我也常去他家拉家常。只要听说我们回来了,就叫我们去他家吃饭,我们如不去便马上把饭菜端过来,还常冒着热气。那份亲情,就像到了自己的家一样。一天上午,听见门响,正疑惑间,只见他儿子扛了一袋面,头上冒着热汗,进门把面一放就走,我拦都拦不住,弄得我不知所惜。这是麦收后磨的第一袋面,还透着浓浓的麦香。

其实,不仅仅是本家哥嫂,就连邻家都很热情、关切。一个邻居过去和我们老家住得很近,关系一直不错。听说我回来了,马上端了一大盆面送来,说,咱农村磨的面虽说没有城里的白,但吃着放心,有味。他家养了一大群羊,听说我种菜需要羊粪,一连送了几架子车。他家也种了许多种蔬菜,就在我家旁边,从门口经过时,总要送一些菜。还说,咱自家种的,想吃就到地里摘,不要客气。在家大半年时间,几乎很少买过菜。

还有一位新结识的邻居,成了我们的忘年之交,每天早晚,都要带我们散步,爬乾陵。过去在老家时,他还是个孩子,几十年过去了,这个当年我眼中的“孩子”已经是退休职工了,有了孙子、外孙。他人很热心,又很有才,喜欢音乐、体育,尤其爱看足球、篮球、乒乓球等比赛,多少次去他家,他都在看体育节目。说起各种比赛,他是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令我这个城里人汗颜。更让我惊奇的是,他的爱人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文采不菲,经常在一些刊物和自媒体上发表文章。他的散文朴实优美,诗歌自然流畅,散发着泥土的清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她出的文集,吃了一惊,细细品读,用一句当地人的话说,就是红萝卜调辣子,吃出没看出,实在令我刮目相看,觉得农村真是藏龙卧虎,高手在民间。她说,像她这样的业余文学爱好者,村里就有几个。与她常在一起玩的当年的几位同学,成了她的文友和闺蜜,她们常来常往,以文会友。我暗自思忖,这样的人放在农村确实屈才了。回乡时间一长,夫人也与她混熟了,她们脾气相投,两人很谈得来,所以两家来往较多。她家只要做有当地特色的饭菜,就一定叫我们去。她老公会打搅团,能做出很多花样,有凉搅团,水围城(热搅团),搅团鱼鱼等,常叫我们去品尝。回到咸阳后,夫人经常与她通话,一聊就是半天,那种情谊,已经远远超出了邻居的范畴。

寂寥与繁忙

如今的农村,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农村,由于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去外地打工,农村人口锐减,流失严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眼下的农村就像是一个留守处,老人和孩子成了村里的主体。一进村子,见不到几个人,显得十分寂寥冷清。

如今的村民,既清闲又忙碌。如仅仅种植自己的几亩承包地的话,确实比较清闲,没有多少事情。而且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广泛使用,就是在最繁忙的夏收时节,也没有繁重的体力劳动。最多三两天,粮食就能入仓。但是,如果还想干点什么,那确实比较忙,也比较苦。

距离我们家不远的一位邻居,在后院并不十分宽敞的地方,养了50多头牛,是村里最大的养殖专业户。这么多牛,光饲料每天都要几百斤,还有大量的牛粪,天天都要清理。为了节约成本,他没有雇人,夫妻俩每天用架子车往地里拉粪。我们常常在村道和田野里散步,不管是清风徐徐的早晨,还是夕阳西下的傍晚,几乎都能看到他们匆匆拉车往地里送牛粪的身影。男的约四五十岁,高大清瘦,一脸络腮胡,寡言少语,由于多年未见,不太熟悉,每次相遇,只是打个招呼,没有更多的话语。但是,每每看到他脸上流淌的汗水,看到他身上隆起的黝黑的肤色,看到他拉车时吃力的样子,都使我十分感动和震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秋冬时节还好,一到夏季,酷热难耐,便光着身子,头上冒着热气,身上的汗水直往下淌。他家的地多在沟坡,十分难走,得付出常人难以付出的力气。回城里多少天了,我脑海里还常常浮现出他拉架子车的身影。对一般人而言,不仅下不了那么大的苦,就是那种气味都闻不惯。他父亲去世不久,母亲在城里给孩子看娃,只有他和媳妇一起干了。他媳妇也是个很能吃苦很能干的人,高高的个子,五官清秀,有时还自己驾辕拉车,十分泼辣。现在农村条件普遍好了,像这种出力的活,女人一般不会干的。他家条件也很不错,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地干呢?一天,我问他妈,他妈一脸无奈地叹了口气说,没办法啊!他几个孩子都大了,还没有娶媳妇,要房、要车,他不干能行吗?他的一席话让我震惊。如今的农村,随着社会的发展,结婚也是水涨船高,据说已经不满足于农村的房子了,条件稍好点,除了城里有房,还要有车,无形中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农闲时节,一些年龄稍大又不愿意呆在家里特别是有点手艺的人,纷纷外出就近打工,大多是盖房、拉货跑运输、在集市上做买卖。还有一些人在苹果地里给人套袋,在花椒地里摘花椒,柿子月里给人装缷柿子等等,只要想干话,几乎天天都有活干。目前的农村,不缺吃不缺穿,生活普遍好了,但经济还是有点紧张。现在种粮,除去种子、化肥、农药等费用,确实卖不了多少钱。如果遇到不好的年景,更是难以为继。村里虽然通了天然气、拉了网线,也有配套的暖气,但真正用的人不多。据说安装天然气的户数还不到三分之一。村里有纯净水设备,据我观察,用的人也不多,有的只是给孩子提一点喝,而家里还是喝自来水。

赶集

回乡后,隔三差五地都要到集市上转转,一是买些日常生活用品,二是取快递,三是找回几十年前的感觉。村子周边有三个集市,都不太远,开车最多十分钟。集市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地点,阴历一、四、七在铁佛,二、五、八在梁山,三、六、九在冯市。另外,县城也是二、五、八的集,只是稍远一点,没有紧要事一般不去。到农村时间长了,几天不赶集好像少了点什么,赶集已经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实,当地人把赶集叫跟会,与赶集一个意思。

几十年前,特别是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最喜欢跟大人去赶集,不仅是想放飞心灵,看看外面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想着集市上的豆腐脑、油糕、麻花、酥饼等许许多多的小吃。那个年代,物质贫乏,肚子里没有油水,总要在嘴上挖抓。一到集市,凡是我想吃的东西,老爸一点都不吝啬,几乎是有求必应,这也是我喜欢跟会的原因。除了集市,每年还有两个比较大的会,一个是三月十三会,一个是四月八会,尤其是四月八会,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太平岭村,步行半个来小时就到了。会上卖啥的都有,还有摆场子耍拳卖艺的,唱大戏的,一般要持续两三天,十里八乡的人络绎不绝,像潮水一样地往会上涌,人挨着人,肩贴着肩,那时都是狭窄而坑坑洼洼的街道,半天走不过去,干急没办法。这个会其实是三夏大忙前的一个大会,村民急需的杈把扫帚等农具都要在会上采购,为忙天做准备。去年四月八会时,我特地去逛了一趟,那种往昔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还有一种浓浓的终生难忘的乡味。

对于长期生活在城里的人来说,农村集市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多彩多姿。最令我欣慰的是车可以随便停,只要不妨碍交通就行,不用担心贴条罚款。这儿的肉食品和蔬菜,许多都是村民自产自销,不仅新鲜,而且比较便宜。还有村民自己养的黑猪,饲料里没有添加剂,肉的味道比城里的白猪肉好多了。还有鸡蛋,不仅便宜,而且营养价值高。梁山镇的西瓜、大杏,远近闻名。去年瓜果月里,我们常开车到梁山镇采购,一些来此玩的城里人吃了,赞不绝口,说多年没吃过这么甜的瓜果了。

过去赶集,一般都是步行,如今条件好了,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农用三轮车、客货两用车和小车,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集市每天都有,只是地点不同。那些做买卖的小商贩,今天在铁佛,明天就到了梁山,而且都有相对固定的摊位。时间长了,都成了熟面孔。哪家的货好,哪家的价格公道,心里清清楚楚。集市上也有超市,城里有的东西,在那儿都能买到,而且有些商品比城里还便宜。

大平台

别看我们村子不大,却有一个500人的群,回村时间长了,我也加入了这个平台,慢慢地融入到村子里。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一个个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一样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城乡差别也在这种大普及中逐步消除。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村干部就是村子的灵魂,是广大村民的主心骨,你不仅在田间地头能常常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而更多的是在微信群这个特殊的平台上时常能看到他们发出的一个个通知、转发的一份份文件,提供的一条条信息,推广的一套套经验。在这个平台,村干部就如现场办公,现场指导村民开展一些活动,就连收缴水电费、发放承包地补贴、打防疫针这些大量的具体事,也是通过微信群来完成的。针对有些年龄大的村民不会使用微信不会在网上缴纳有关费用的情况,村干部便苦口婆心地给教,直到会用为止。

同时,微信群也是村民交流情况的一个快捷渠道,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知道外面的世界。春节过后,想外出打工的就特别关注群里这方面的信息。谁家的孩子找不见了,钥匙丢了,家里停电了,水表坏了等等,都能在群里看到并迅速得到解决。

微信平台,是当下现代化农村的一个缩影,它连接着千家万户,植根于广大村民心中,既是村干部与村民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体现领导面向基层服务于群众的一个渠道。这种时代的变迁,是过去几十年想都不敢想的。

The End

发布于:2023-04-20,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手万传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