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流水
三年前,村里开始有兄弟跑去海南种菜了。
我们村只有几十户人家,我在外地工作二十多年,经常在休息日回家,村里平时有哪个人到哪里打工、经商,读书、工作,我还是比较清楚。
祖辈父辈就是村里搬不走的榕树、龙眼树,在风中开枝散叶,经春历秋,直至变老;有些兄弟就是从家园之上随风飘走的云朵,有的可能还回来,有的可能不再回来。村里刚开始下海南只是一家人,后来又跟着去一家,再后来,又陆续有人跟着……到现在,兄弟们一起到海南种菜的,已有十户人家。
去海南种菜是否赚钱,一段时间就显现出来了。一年半载过后,阿弟泰安两公婆就把孩子接到海南当地学校上学,还买了一辆二十几万的大众越野车;侄仔阿鹏跟堂哥堂嫂一起去,也新买了一辆十几万的轿车;老表丁格鲁一家三口,在海南落地开花,儿子阿磊娶到一个漂亮的海南本地妹,已经成家生子……
事实明摆着,去海南种菜大有奔头,否则这些兄弟怎么会舍得携家带口去,个个大有变样。要知道,这些在海南种菜的兄弟,原来家里都种有二三十亩甘蔗,每家甘蔗年产量有一二百吨,每吨甘蔗价格不低于五百元,收入也不少的。每家每户都是靠种甘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都盖好了两三层楼,生活过得不错,村里的发展环境也好。然而,这些兄弟还是说走就走了。
平时我常在微信看到海南的兄弟们手机晒图,晒早上种菜,午间休闲,夜晚摘菜,凌晨天刚亮就到市场吆喝卖菜……看这些情景,我觉得他们做得挺顺。我也不时联系他们,每次给他们点赞,他们就叹:“海南的太阳大过簸箕,天气热,干活也蛮辛苦,挣钱不容易啊!”也打趣说:“特别是夏天太阳更火辣,我们是用汗水来浇菜的,只是觉得种菜比在家种甘蔗多划得来些,天天有钱收,人一见来钱快就眼开,就浑身来劲。”
他们还经常晒一起吃饭喝酒的场面,尤其每逢家乡什么俗节,就晒大伙儿一起热闹聚餐:杀鹅劏鸭,切配烹炒,长桌酒菜,欢颜笑语,虽是异地过节却不减乡味。我觉得他们种菜辛苦,可也开心活跃,苦中有乐。
海南的风是热的,家乡的风是清凉的,兄弟们携着家乡的风融入海南的风,青山绿水的情怀融入碧海蓝天的情怀。他们眼前的梦是蓝的,蓝色的梦是他们始料未及而充满魅力的风景;心中的风始终是绿的,绿色的风蕴含着许多事物的衰亡与再生,蕴含着人生之路上的希望与发展。人生总是新陈代谢,他们就在绿色的风和蓝色的阳光里打拼生活。
乡亲们总是说种甘蔗很辛苦,从播种到收成,要投入大量人工劳力,管理成本高。怪不得有些年轻人说:“钻进蔗林一身剐”,甘蔗叶就像一把把镰刀,给人以迎面考验,并磨砺人的坚韧、勇气和奋发,以至村里不少九〇后、〇〇后的年轻人“望蔗生畏”,于是通过努力读书考上大学,或者到外面打工创业,改变人生轨迹。近年来,我们村的年轻人一个个从山窝走向城市,命运犹如天堑变通途。“不努力读书以后就种甘蔗”——孩子们有出息是与大人们经常拿种甘蔗的辛苦来倒逼是分不开的。
我想,乡村劳动的鞭策,对许多人来说是多么难得可贵,是一种砥砺前行的精神。而那些去海南种菜的兄弟,何尝不是也受到这种精神的激励,正是因为甘蔗留下了深刻的劳痕,给生活留下了太多的负累,兄弟们才告别汗水浸润的甘蔗林而远走他乡的。
话又说回来,劳动是光荣的,不论在家种蔗还是到海南种菜,都是乡亲们谋生的渠道,都是为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而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在家乡,甘蔗还是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我想,这么多年来,有的乡亲之所以放心到外地发展,是因为有家乡的甘蔗产业作坚实后盾,不管去往何方,都是家乡的甜蜜事业延伸出来的一条新的甜蜜之路。
在海南种菜的兄弟,已经把土地流转给甘蔗承包方成片经营,或者把土地分给亲戚耕种,这种尝试是积极可行的,也是生活理念的更新。他们待于乡土时间久了,思想免不了趋于麻木,到海南,劳动环境的改变,能使他们再迸发出生活的激情。而他们不改的本色是热爱劳动,他们的心始终是属于土地的。
而此时,他们面朝大海,菜花遍开。眼前的海是蓝的,心中的山是绿的,蓝与绿都是乡关的记忆、乡情的色彩。在海边,山海相连,家乡的山与海南的海也是灵犀相通,也可灵魂交融。
他们的生活已经如土地一样悄然流转,只是还不知道这是短暂还是长久。他们就是一条从家乡淌出的泉溪,经历无数的曲折,先汇入岁月之河,最后才到达远方的海。
我有一种忧虑,担心这些兄弟以后再也不回家乡了。他们以前在村里,有的是做水泥工的师傅,有的是编竹席竹器的能手,有的是特色养殖的达人,有的是善做生意的老板。如果在村里,除了种甘蔗,凭这些本领,他们也能混个风生水起,可他们并不安于现状。
人的观念一旦变了,生活就像在曲折弯转中奔突的流水,流淌得更长,更远。
我还对他们心生不舍的情怀:他们都是见证并和我从小一起在村里成长的兄弟,如果他们不回来,我们的乡情会不会随着岁月的冲刷而流失?如果说乡情是火,我们内心那一把火会不会减燃几分以至熄灭?
至少,许多节日他们无法回来了。特别是两年多来疫情蔓延,束缚了他们归乡的脚步,我回家几趟,就很少碰到去海南种菜的兄弟。去年春节他们有的不能回来,连今年三月三拜山祭祖这么天大的事都无法来参加。每逢佳节,他们就会通过微信群热闹聚餐告诉我们:兄弟们身在他乡也不寂寞,还会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高兴就猜码、唱歌、说笑,照样与远方的村庄熟悉的乡亲对话。
一年到头,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中秋节、丰收节……直至春节、元宵节,包括家乡风情浓郁的侬侗节,他们都通通带走了。
他们把乡愁的一半埋在故土,一半带到了他乡,好在,我们彼此还能时时分享。
发布于:2022-05-14,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