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种棉花岁月
转眼又过清明,气温升高,雨量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春耕春种多在清明前后进行。农谚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之说,不由想起过去种棉花时期。
作为经济作物,棉花生长周期较长,可从春天延至初冬。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更替中,每个季节都有份,整个过程也繁杂无比,这又从另一方面充分说明过去人们的不容易。入冬缴完国家统购棉任务(时称爱国棉),那时所缴棉花,有子棉和皮棉之分,子棉是采摘棉花原材料晒干即可,皮棉则是脱籽后的棉花,县棉绒厂露天场地,按等级堆摞着好几个呈长方形的大垛子。剩下的按人均分到各户,用以织棉纺布,絮充被褥等日常的穿衣盖被。冬里稍为农闲,或根本就不挤时间召集村妇女劳力闲,,人手一簸箕,坐凳双膝而并搁之,分拣预留的棉花种子,剔除其中烂秕颗粒,留下质优包满的作种。说预留,是因为过去食粮紧张,土地按上边计划只种粮食棉花,不种油菜等其它作物,商品不流通,村民吃油仅限于单一的棉籽油。村西北角的机场开有油坊,我曾见过土法榨油中的某个环节,是几人合力用木杠往下压着出油,完后油渣是厚墩墩的圆坨,我们还用砖头砸下吃过。那年可能棉花收成不好,留好次年棉种已剩余不多,年底榨油每人分了三两,我家七人二斤一两油吃一年,油不够就用酱油凑合炒菜,因为计划经济时代,市场上没有卖的。
那两年的乡村三干会上,是当时的小队,大队,公社三级干部会,相当于现在小组,村,乡三级。队长领回种棉任务并落实,我们队年分派八十多亩。来年过完清明,按照“春骨朵绽,种棉旦”之经验,或者是看枣树发芽,就到传统的种棉时候。先将上年所留棉籽晾晒,再进行“温烫浸种,”使棉种休眠状态得以激活。捞出控干,拌入天蓝色波尔多液杀菌,为防止“地老虎”咬断嫩芽,拌有机磷农药1059或3911,外裹农村土炕和灶间草木灰。架子车拉到提前整理好的地头。最早种棉用锄头勾渠或挖种,之后随着农业现代化,普及农机,有了棉花播种机,左右各一铁轮着地,前方自带俩小铧犁,上方装有两铁斗,提前设定好行距,棉籽倒进通过斗中铁齿转搅拨拉溜入犁沟,机子后边带的档板抹平实即可。埋入土中的棉种大约十多天出苗,疏苗定苗合理密植定株距。之后就是漫长的田间管理,到两片子叶变成多片真叶防俗称油汗的蚜虫,需要不定期多次打药,当时有敌敌畏,氧化乐果和1605等。那时我们不够全劳资格,队里劳力欠缺,就跟着给棉花喷药。喷雾器是长圆桶状,装多半桶水,按比例兑入农药,人力充气,靠气体压力喷出水雾。夸张的是个儿不高背个大药桶,背后看,只见恍悠悠的药桶朝前行而看不清人,为防中毒,三伏天再捂个大厚棉纱口罩,觉着颇为滑稽。
盛装1059农药的药瓶,记得好像是进口德国750毫升容积农药铝瓶。那时和几个发小去县里灌煤油,手里提的近乎都是那种用完药后作为盛装工具,洗净二次利用的铝药瓶,回家再传入油灯用以点灯照明。
等忙完场里麦子碾打,棉花就要除草,也该到该打尖时候,后边不久又是扳杈,而且随长随扳多次反复。到八九月过膝的棉花植株,遍地开放着乳白色的花朵,样子像极了木槿花。非常漂亮。此阶段要防透明薄翼的盲蝽象,其专吃花蕊花粉,飞速很快,对后期坐果影响极大,需喷洒六六粉捕杀。还要在地里摆一大铁锅注水,锅上支三角架紫外线灯夜晚诱捕,“飞蛾扑火”在此被运用地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待到花色转成紫红凋谢坐果,又有棉铃虫钻进棉桃,吃其嫩心和刚孕育的棉籽雏形,甜甜嫩嫩,傻不更事的我们也嚼过。哪个棉桃一旦被棉铃虫光顾,就会停止发育生长,或成水桃而废弃,故防虫不容轻视。曾一度男女劳人手各执小瓶,竹扫子棍儿劈开当摄子,在棉田逐株逐桃寻找,这样的活儿,我们上学时还义务给其他生产队干过。
经过一段时间风吹日晒,逐渐成熟的棉桃由绿变黑炸裂爆开,吐出雪白的棉絮。拾棉花是技巧活,通常是妇女的专利。肢体不太灵泛的我,内心特怯烦拾棉花,每开始采摘弯不下腰,弯腰时间稍长又直不起,甚至腰疼。长几岁的碧莲姨进地如鱼得水,双手并用一抓就是两大把,塞进腰间大布兜再继续,往往手没离这朵,眼睛早已盯向下一朵,每晌下来压着美美一担笼,再外带一大包,回场里上秤三十多斤。于之相比,我相形见拙,最多摘十来斤,抓着棉壳掰开细掏慢拽,唯恐留有半瓤,丝蔓纠缠中就落下进度,采摘量自然相差甚远。棉花开到洪期,地头看白花花一片,太阳照耀下“素影流云相映融。”一派丰收景象。
拾回的棉花,称秤前须摘净粘黏在上的干叶碎屑,亦是精细活。几经晾晒经轧花机脱籽,再弹花柜梳棉进一步发胀膨松。听老人说之前没通电时,子棉变皮棉靠手指挤掐出棉籽,弹花则背着弓人力用木槌弹弦慢慢绷。棉花弹好就更忙了,搓捻子纺线,拐线桨线,绕大竹筒,经布(做经线),引卷布后,才能上木制的机子织成土布,绕小竹筒嵌入木梭作纬线,经纬交织方可成布。可别小瞧土织布,花格布的名字新潮别致,花样繁多,比如桃花,九典梅,骰子块儿,凤凰展翅,一个比一个时尚好听,而且穿布和床单布花格大小不一,各有千秋。穿衣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皆是自纺自织的粗老布,年长者连袜子都是白粗布手工缝制,男的一身黑粗布,女的是花粗布上衣。我们最初的袜子,是用自家纺的棉线,让专门转村织袜的人手摇机子钩织,男娃是自纺自染的蓝白双线相混,女娃是红白混色的,长筒袜可提至膝部。棉花有着天然的柔和感,穿着舒服,对皮肤无刺激。包括出嫁女儿的陪仿亦是清一色的粗布,当然家道好的还有陪嫁纺线车或者织布机。能记得曾经婚礼上领的红条粗布小手帕,争着抢着不放手。所以织棉纺布,还可归纳入年轻女子们的女红范畴,是衡量一个女子本事大小,能行与否的标准。那时上至七八十岁能行能走的老妪妇人,下到七八岁刚换乳牙的小妞,都成了现代织女。通常都受母亲及三姨四婶们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口头禅就是不好好纺线织布,以后咋穿得到身上。故群起而为教自家小女从最初的搓捻子学起,直至到上机织布,就连打禙子做鞋,亦用粗老布。我不会经布,其它程序基本都参与过,只不过都勉勉强强。曾有人总结“妇女有三爱,棉花搅团苜蓿菜。”不知是赞许还是戏谑,对其褒贬含义不明,若要我说,全是那个岁月逼出来的不得已而为之。处在国家百废待兴的困难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大到国家的统购棉,据说是用于备战备荒,小到一家人遮体之穿戴,防寒的被褥,还有额外用以换粮的宽窄布疋,哪一样又能离开棉花呢?忘不了那时候母亲从地里收工回来,做完饭就抽空上机织布的情景,常常家里机杼声不断,那织机是托人三十元钱从尖张村买的。晚上再加班手摇纺车纺线。那时家里应运而生的有搓棉花的捻子棍儿,拐线的拐子,绕竹筒时架线的线轮,还有桨线用的木椽柯杈,及卷经线的枡子等成套工具。织好的成品布,经过锤碚石上木棒槌的千击百打,使其更皮实耐用。凡此种种,不由心生感慨,想起那两次给母亲造成的麻烦,于我实在是还住在村子老庄子里囧事儿两桩。
第一件事,是在我大概七岁时,,家里养有大奶羊,那天不知怎么,颠狂的我想要放羊,欲将羊从家拉出,奈何人小羊大,虽紧拽缰绳,却不料桀骜不驯的羊出了门,有如鸟出樊笼般肆意蹦跳,偏偏就蹦进门外九婆引布时捀展的经线里,频繁地蹄子抬落,连挂带踩经线半个面儿被作贱弄断,当时正坐在凳子上用刷子梳理的九婆,见状腾地一跃而起,遂跳将着吼起来,气得头上发髻散落,耷拉一边肩上,吓得我不敢吱声。眼看着无法收场,熟谙织棉纺布的母亲闻讯赶来给结了半晌,方才将事态平息。为此我生过九婆的气,长大经历过后,明白了那可是经过多少次的缠缠绕绕,过交棍分上下线头儿,再千丝万缕逐一绾掏进自做的线绳缯,之后用妇女头上发簪或插线穗的定签,挑线头穿纫过十分精细的竹簚绳齿,过五关斩六将,受多少龌缠,凝聚着多少心血才完成的,方才感觉到我那次的冒失。如果说那时年龄尚小,情有可原的话,那另件事就错不可恕了。
上初中时,晚上和两个妹妹三人睡在厢房,半夜,听父亲在门外大喊,醒后迷迷糊糊,见小妹坐在炕头大哭,头发上全是火,着急忙慌我先给抓灭,也顾不上手烫,低头发现我的粗布书包,及炕上铺的土布单又被火苗吞噬,顾此失彼状态中,提起还在燃烧书包迅速朝地下扔去,又急着拍炕上火,谁知书包不偏不倚,落在门背后地下母亲梳卷整理,待上机而织的经线上,经面糊桨洗过干透的棉线,遇火然烧非常地快,以至烧穿好多层。直接使母亲前期的辛苦徒而劳之,当然不可避免挨了顿骂,不是为烧布,而是差点酿成火灾之大祸。原来,那时没通电,那晚我将油灯放在头顶窗台一角躺着看小说,夜静更深,困乏至极酣然入睡,不知不觉撞倒了油灯,油洒火着殃及床单又波及到小妹,还好刚燎到头发就将她惊醒,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之后越想越怕,为之常自责不已。
八十年代,我们村和全国一样实行包产到户,土地划归各家,随之公棉任务减免,特别是以果代种粮,和国家免除农业税后,棉花种植在我们当地几乎绝迹,确切地说现在没人种了。我们的年轻一代,因没见过棉花而有可能不识庐山真面目,更不知道棉花是怎么种的。因而,我想我有必要将其写出来,啰哩啰嗦,不为别的,只为对那个种棉时代的记忆和怀念,至少给我自己内心一个交待,毕竟几十年我一直记着。尽管那时有苦有辛,尽管让人忙地日无暇晷,那是我们和我们的先辈所经历过的岁月,忙忙碌碌间充满欢乐,也很想念热火朝天地那个时候。
发布于:2022-04-13,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