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电影和小人书

博主:手万哥手万哥 2022-03-04 431

童年时代,除了读书,看电影和小人书(连环画)是我猎取精神食粮最主要的渠道,也是启蒙我人生智慧和打开视野的重要捷径。

那时,能看电影跟过年似的兴奋。但凡县里有影片分派到乡里,乡电影院放映工作队便在街头、街心、街尾和各大小生产队贴出宣传海报或敲着锣高声喧喊。于是,大伙儿奔走相告,欢呼雀跃。青年男女还有我们一帮小屁孩,早早吃完夜饭,三五成群,相约结伴赶往七八公里外的乡电影院排队买票,抢占座位。因影院空间狭窄,座位有限,若去晚了就买不到票,只能蹲在院外听声音或爬上院后的山上远距离地伸长脖子观看,或耐着性子等看第二场,这样的情形是很煎熬的。

xiaorenshu.jpg 儿时的电影和小人书 手万传博客

除了在乡电影院放影,放映工作队会轮番送电影下生产队。放映地点自然选择较开阔宽畅的学校操场或队部,为了抢占有利位置,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早早就拿上板凳奔跑而去,那景象相当壮观。那时候,每个乡有几十个生产大队,电影队轮转一趟至少一两个月时间,为满足群众需求,轮到之处,每晚放映两部影片,从入夜开始放映至深夜十一二点才结束。每次散场,乡亲们仍意犹未尽,依依不舍,打心底急切期盼放映队的下次到来。

那年月,极少有公路,大多是山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交通极为不便,送电影下乡是件苦差事。如放影机、幕布、铁皮影片盒、发电机,还有大小电缆线,杂七杂八的家伙什一大堆,全靠人挑马驮。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为了添补家庭收入,三哥与姐夫合作,从乡放影工作队手中揽下了这差事。白天忙农活,晚上陆续到大队部或各小队放映。每天晚上放映两场,收取每人伍角钱的观影费。能经常看上电影,精神上得到享受,老百姓自然欢迎。我是个铁杆影迷,赶场子看电影,几乎没落过一场,三哥和姐夫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很多影片看了一遍又一遍,百看不厌,都深深印在了脑里,如《虎胆英雄》《南征北战》《地雷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渡江侦察记》《智取华山》《战上海》《上甘岭》等,至今还记忆犹新。

那时不通电没有电视,不知道动画片和电游是啥玩意儿。除了看电影就是看小人书(连环画),像《鸡毛信》《潘冬子》《小兵张嘎》《儿童团长》《英雄小八路》《王二小》《三打白骨精》《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邱少云》《东郭先生》等,不胜枚举。这些小人书(连环画),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人物栩栩如生,一读就爱不释手,甚至入迷,如今仍回味无穷。

那个代,穷得荒,想弄到一本小人书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因此,我把压岁钱积攒起来,一到圩日,便死皮赖脸缠着大人去赶集,好歹都要买上一两本喜欢的小人书。路上边走边看,直至把里面的人物内容情节记得滚瓜烂熟为止。回家后,把故事眉飞色舞地讲给邻近的小伙伴们,让其听得伸脖竖耳,半天回不过神来。小伙伴们会经常交换手中的小人书,以弥补因缺钱而买不到小人书的难题,甚至大老远跑好几里地去跟人家借阅,算得上是求知若渴了。很多小人书被我们翻阅得唏吧烂,纸质发黄,图文色泽都变模糊,但还是像宝贝一样小心保存着,放在床头,日夜陪伴着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看电影和读小人书的岁月是幸福和充实的,很多人物形象永远烙印在脑中,挥之不去,招之即来。如刘胡兰、王小二、小兵张嘎、潘冬子、黄继光、雷锋、杨靖宇、江姐、狼牙山五壮士等。这些人物和故事,对我们这一代人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是在那时开始有了雏形,正直正义、勇敢坚强、不怕苦不怕累、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这些词儿深深扎根心底,在我不断前行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地提醒和警示我,始终让我保持着做人做事的底线。

The End

发布于:2022-03-04,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手万传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