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里的凿痕

博主:手万哥手万哥 2023-10-08 159

故事用石壁说话,石头用故事开花。东距重庆市西部55公里的大足石刻,无疑是凿痕里的菩提。75处石雕群、5万余尊精美的石刻、10万多缤纷的躯影、10万多苍古的铭文,诠释了故事与石头间无声的和鸣,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

国庆节,一家人从眉山青神出发驱车前往大足,途经成乐高速、广洪高速、成资渝高速转至渝蓉高速,在“蓉渝”贯通中,一路向东南出大足出口驶向目的地。秋阳斜,云悠然,绵延群山葱郁满眼,或浓或淡地勒染出蓬勃生机,澄澈了一份如水的心境。音乐流走,不觉间,导航结束。下得车来,风吹软了秋的柔情,淡淡拂过身边耳畔,浸润着属于这个季节的桂花芬芳飘逸入鼻。循着青石板铺就的道路,踏上礼敬桥,锁愿祈福,高悬佛意,或大或小、形状各异的祈福铜锁在岁月的古旧中,将宁静与喧嚣,淡薄与浮华,一一尘封。石桥、石凳、石柱、石牌坊、石像等窖藏历久弥香,牵扯出大足大美的脉络。

shike.jpg 大足石刻里的凿痕 手万传博客

大足,古号“海棠香国”,北临潼南、东北接铜梁、东南邻永川、西南界荣昌、西北连四川安岳。对于“大足”名字的由来,我在资料中找到了这样的描述:相传因武则天把年号改为“大足”,寓意为“大足天下”。公元758年,正值唐代安史之乱,唐肃宗便使用这个年号在巴蜀地区设置大足县,取“大丰大足”之意,并一直沿用至今。大唐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的某一天清晨,石匠用铁锤撞击着宝山乡尖山子的山顶,大足摩崖造像石刻的第一声开凿之音响起,开启了之后5万余尊造像、10万余字铭文的雕凿之声。如今,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成为世界石窟艺术最后的丰碑。

四面青山一朝佛座,一湾绿水宝禅心。沿着蜿蜒的石道登宝顶山,“宝顶”二字赫赫在目。一泓碧水环绕马蹄形山湾,护法神像、千手观音、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十大明王等万余尊大小石刻群雕,以山形取势,姿态各异,或坐、或立、或卧、或倚……在古代匠师精湛的凿痕里,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二圣像、千手观音像等前后连接下,打破了“千佛一面”之辞,演绎出长达五百多米的宗教艺术画廊。这应是其与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齐名的原因所在吧?

宝顶山石窟的创窟者名为赵智凤,南宋昌州(今重庆大足县)人,生于公元1159年,5岁时在家乡古佛岩落发为僧,法名智宗。16岁时云游,在川西弥牟镇“圣寿本尊院”师从晚唐密宗传法人柳本尊。三年后,赵智凤返归故乡,传师父柳本尊法旨,心发弘愿,建圣寿本尊殿,选点山峻谷幽的宝顶山建造密宗道场石窟。“择一事,终一身”。从南宋淳熙6年开始,赵智凤耗尽70余年的时光,以大佛湾为中心,巧妙设计,营造佛国仙境的道场,沿马蹄形的自然岩壁开凿,雕刻释迦牟尼涅槃像、千手观音像、圆觉洞、华严三圣、六趣唯心图、八大六通护法像等三十余部宏大的摩崖造像和洞窟造像近万尊,筑造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应该说,这正是一代高僧终其一生谋划营造的愿景。

有人说,大足石刻是不幸的。因从诞生之日起,就时刻遭受着风霜雪雨的浸蚀。特别是南宋战乱与元季兵燹之后,这些艺术杰作,便悄然湮没于历史的荒径中。延续近千余年后,遇到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大足石刻又是特别幸运的。1940年,梁思成踏遍蜀中山水,拨开荆棘荒草,拍下了200多张原始状态下的大足石刻照片。几年之后,梁先生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远东社会与文化”研讨会上,用这些照片向世界展示藏在中国西南的这一石刻瑰宝。1950年,成渝铁路建设之初,邓小平亲自调兵遣将对铁路沿线的文物展开全面调查。继后,张新、邓之金和郭相颖作为第一代石刻保护者,亲眼见证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从无到有,从单一的守护,到全方位保护,再到法律法规健全、保护体系完善的全过程。

一步一石、一石一景,仿佛在向世人诉说千百年前的记忆,更让人惊叹于古人的奇思妙想和鬼斧神工。诸如吹笛女眉如小月,纱巾飘动,甜美的笛声从岩石中流淌出来,用心灵倾听,笛韵悠悠,依然清澈、婉转、动听。又如宝顶山下的养鸡女奚成凤,被石刻匠人匠心独运描绘于石头上。在地狱的画布上,一双人间的巧手,掀开鸡笼的凡尘。两只鸡,啄食着一条蚯蚓,而养鸡女那蒙娜丽莎似的微笑,便在宝顶山上绽放开来。

刻于青山际,活于绿水间。我惊诧,从南宋至今,这刻在石头上的智慧,这无数的眼神,在时空的飞轮上,飞越了无数的轮回。“牧牛图”巨幅石刻组雕最具浓郁乡土气息。山径崎岖,林泉幽静,云雾缭绕,牧人或挥鞭训牛、牵车缓行,或并肩而语、独奏牧笛,或袒胸露怀、酣然入睡;牛儿或翘尾狂奔、或侧耳倾听、或跪地饮水、或自舔其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第十组“双忘”图则是牛不吃不喝,温顺而卧。牧人怡然自得,敞胸露怀地在一棵大树下畅然酣睡,树上一只调皮的小猴倒悬而下去扯他的衣襟,他也全然不知。牧牛乎,牧心乎。小猴在此代表外界的干扰和红尘的诱惑,这一切对牧人不再起作用,说明修行到此他已是心体澄静。到了这种境界,即使出入红尘凡世也无所谓,因为他的心性已经纯化透明、清净自由,外界的一切已无法干扰他了。这是精彩的。

“宝顶山不高,神仙起窖窖。”走着走着,地势瞬间开阔起来,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图造像出现在眼前。以线塑形,转面出神,只露半身的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之画”之妙,给人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之美。佛头北面西,右胁而卧,体形丰圆壮硕,慧眼微闭,安详自若。千百年香火不灭、祈祷声不绝,将俯身叩拜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在佛性的光芒里,响亮着释迦牟尼佛苦海无边的法语。与宝顶山合一的还有释迦牟尼初生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九龙飞至天空,吐出吟唱不止的山泉,为“真龙天子”洗礼。可以说,这是赵智凤利用地形依势、巧夺天工而建最巧妙的构思。驻足间,那苍凉而冰冷的岩石,似乎在艰辛和苦难浸润的日子里一夜之间立地成佛,涅槃安祥。

大足石刻中的“神迹”,我想少不了卧佛右侧的千手观音。久负盛名的千手观音,有多少只金手?难以计数的疑惑,在我炙手可热的心床上,扑朔迷离。一个清朝的小沙弥,用时一年零三个月,1007张金箔、1007支竹签,似乎谜题就没有离开过1007这个数字。“乌云巧迭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千手千眼观音俯瞰众生,1007只金手,纤细修长、孔雀开屏。1007种法器,百态千姿、云蒸霞蔚。1007只眼睛,心摇目眩,穿云破雾。失了金的真身,镀了金的容颜,是谁在救苦救难?据传,宋代有位老石匠想在北山雕一尊数珠手观音的女神像。可他设计了许多小样,都感到不满意。一天傍晚,他收工回来,闷闷不乐地坐到小溪边洗脚,忽然身后传来一阵少女的笑声:“瞧您的裤角都湿了。”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十三四岁的牧羊小姑娘。小姑娘见老石匠不无谢意地瞧着自己,不由得抿嘴含羞一笑。她那善良的心地和妩媚的样子,一下子激发了老石匠的灵感。老石匠忘却了劳累,重返山上,披星戴月,鬼斧神工,照小姑娘的神态将这尊人情味极浓的女神石像一气呵成。“行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普渡众生看殿上菩萨千支金手炳世界,修大手印微悟六字真言欲登彼岸问座下旋主几许功德留人间”,心如行云流水,穿越历史沧桑,芸芸众生,在春去秋来、日月沉潜间,豪情挥洒。或许,这正应着“金石无言,叩之则鸣。折骨为笛,合十为莲。佛韵流响,绵延万里,流光溢彩,沉心醉行”。

艺术涅槃,大足石刻博物馆陈列着北山石窟、宝顶山石窟、石门山石窟、南山石窟等藏品600多件,用大量文物、资料、图片、数字影像、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方式,对大足石刻进行了全方位解读。与千年文脉近距离“对话”,领略高光“石刻”。博物馆前的广场上,耸立着高达19.6米的石经幢。精细雕刻了金刚、飞天、八大天神万佛等大足石刻造像元素。跨入大足石刻博物馆,便可尝到这杯醇香的陈酿。

川东古道上背着沧桑记忆,怀想那“古道西风瘦马”的驼铃声响漫漫久远。形态多样的明墓仪仗俑或肩兴、或牵马、或捧物、或吹奏……向人们娓娓道着华夏民族灿烂的威式仪仗。8k球幕影院的《大足石刻》,打破时间的界限,冲破空间的阻隔,将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连缀,如风随行,沙聚沙散,为旅行者开启了一次荡涤心灵的文化之旅。现下,一部蕴含着大足石刻基因密码的恢弘巨著,《大足石刻全集》出版问世,传递出“中国人不仅仅是要把崖壁上那些文物传之于后代,更要把今天所看到的,了解到的大足石刻的历史信息,文化精神传之于后代”的时代之音。

夕阳西坠,脚踩一路的蜿蜒,女儿跳跃在密林跌落下的光影斑驳里,如秋叶舞韵蹁跹,轻轻点燃归路上的淡暖笑语。

The End

发布于:2023-10-08,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手万传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