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重上旱谷、黄豆地

博主:手万哥手万哥 2023-09-07 189

时间来到了秋天的第一个周末,这几天天气比较好,没有下较大的雨,也没有因大雨水而引起的泥泞山路。

“儿子,周末一起去山里面打石头”,父亲和我说。“好的”,我也毫不思索地回答。

“儿子,起床吃早餐了”,父亲在门前大声地叫着。此时,我也被父亲叫醒。我看了时间,才七点多,但考虑到吃完早餐要进山干活,我再无睡意,打起精神,立马穿好衣服,走出房间,望向窗外。

山上布满了晨雾,白茫茫地一大片横在半山腰以上,连接着天空,完全看不到晨雾笼罩下的山山树树,唯见白色的晨雾随风向上飘动,晨雾上是清亮的天空。我想是秋天的缘故,导致晨雾越来越大。

看了几分钟后,我下楼洗漱。

我洗完漱,急忙到了奶奶家集合、吃早餐。

全部人员已经集聚在奶奶家,此时早餐已经做好。因大家要赶工,所以大家毫不犹豫地开始吃早餐。

吃完早餐后,大家自由地坐着车出发到干活的地方。

handi.jpg 秋后重上旱谷、黄豆地 手万传博客

我坐在车上,看了前往目的地的路,还是原来经常走的水泥路,抬头看看天空,头上蓝天白云,天气美好如初,我想今天不会下雨。

车在宽的县乡道、乡村的水泥路、无人走的泥土路上穿梭行走。大路边的猕猴桃一片片呈现在眼前,乡村水泥路两边是各种树木,几段不同的路面上铺满了树叶、黄色的花朵,显得秋韵越发浓郁。随风而来的气息,是充满乡村的清新味道,空气是不同程度的新鲜。

四周一片安静,只有林间的鸟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经过了平路、爬坡路、下坡路后,我们来到目的地的附近。

因路比较陡的原因,我们停下车,拿好干活的工具,徒步爬上干活的地方。

大家手拿轻的工具,肩扛重的工具,有说有笑地朝着目的地走去。

我伫足在原地。曾经牛群、羊群、人群走成的大路,如今已不再是光秃秃的路面,有些路面已经长满了牛儿喜欢吃的青草以及不知名的杂草,有些路面已经被大雨冲刷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路沟,完全认不到是曾经走过的、熟悉的路面。在大自然的赋能下,这些路面完全发生了变化,由原先的寸草不长到现今的杂草连片,而且长势旺盛,让人已看不出来是曾经的大路。

看到这些场景,我心中不禁感叹。

二十多年的光阴,犹如弹指一瞬间。蓦然回首,这些杂草已生长二十多年,不大不小地依旧在,依旧生命顽强地活着、生长,待到有我们人类重新从它们身上走,才有可能结束生命。

路虽是原来的那条路,但已经成为让我回味的乡愁路,也是我思索的来回路。

路的四周也是林木茂盛,高耸矗立,林间杂草丛生。太阳照射下,没有燥热,反而是一阵冷凉,让我感觉到凉快、舒服,忘却了一时的烦恼。

前面是宽阔的平地,长了几棵大树,一片片青青草。我俯下身子,用手摸了一把黑色、黄色夹着的泥土。手里拿着泥土,糯又黏手,这是土壤肥沃的体现。虽然是肥沃的土地,但如今已经是无人耕种的良地。

二十年前,这里是我们寨上群众的生产生活耕地。寨上的群众在这片土地上种植旱谷、黄豆。旱谷主要是糯旱谷,是群众在各种节日用以制作美食的主要谷子。

那时的我,还比较小。

我周末的主要任务是和寨子上的年轻人一起把牛赶到这些青草比较鲜嫩的地方。

随着水稻、黄豆种子技术的成熟,曾经依靠大面积种植旱谷、黄豆的方式已经不复存在。前几十年随着外出务工潮流的兴起,寨上的群众逐渐不再种植旱谷、黄豆,直到年轻人全部外出务工,以至于曾经开垦用来种植旱谷、黄豆的土地随之被丢荒。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些曾经满足群众吃糯米、做美食、吃豆腐的旱谷、黄豆,俨然成为了群众心中的记忆,再也回不去以前热火朝天种植旱谷、黄豆的场景。

如今再次来到这片旱谷、黄豆地,我看到眼前的景象,也不禁思考。

没过十多分钟,大家来到干活的地方。

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聊天。

而我也时不时地看向这片曾经的旱谷、黄豆地。曾经寨上群众不远二十多公里徒步小路来到这里种植旱谷、黄豆,显得越发的艰难,但群众的种植热情高涨,阻挡不了种植旱谷、黄豆的步伐。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当地高山汉族生活的体现。

在种植旱谷、黄豆的季节,他们起早吃完早饭,用铝制的饭盒打包好午饭后,牵着耕种的黄牛,踏上了一天劳作的路。

前往种植旱谷、黄豆的路上,大家前前后后地跟着。男人扛着犁耙,赶着牛的、或是牵着牛的,而女人背着放了种子、饭菜的背篓,紧随其后。大约走了50分钟的路程,大家陆陆续续地走到自己种植旱谷、黄豆的区域,才停止前进的脚步,开始一天的劳作。

忙完一天的耕作后,大家陆陆续续地收工回家。

回家的路上,大家拖着疲倦的身体,有些哼着歌,有些唱着歌,放松身心,有些沉默不语,而有些干脆快牛加鞭往家里赶。

直到人行队伍消失在夜色中,一天的耕种才彻底结束。

他们抢抓种植旱谷、黄豆的时节,忙忙碌碌地种植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此时集体种植旱谷、黄豆的浩浩荡荡队伍才结束,待到来年才又现这样的场景。

看似集体统一的任务,但却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种植行动。你晚到,可能不能在农忙时节完成旱谷、黄豆种植。你跟不上队伍的节奏,稍有偷懒的,有可能落后赶不上队伍,可能变成孤身一人。所以,大家争先恐后地种植旱谷、黄豆,都尽力跟着队伍一同前往,既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起帮忙解决,又能和大家分享种植经验。

到了除草等管护旱谷、黄豆的时间,队伍可能没有那么浩大,也可能没有那么集中,因为旱谷、黄豆的管护时间因人而异。

印象中,他们有的穿本地土布做成的高山汉族衣服、土布鞋,有的穿着市场上销售的衣服、胶鞋。唱的歌也是大家熟悉的歌曲。因当时没有娱乐的内容,大家在往返于种植旱谷、黄豆的路上,随意地唱着歌打发寂寥的时间。

而父亲也是这群队伍中的一员。引人注目的便是他高昂的歌声。虽然没有好的歌喉,但他在种植旱谷、黄豆的时候,喜欢唱歌,而且唱歌时发出的宏亮的声音,让人感受到父亲对生活的热爱,也能让人感受到父亲对生活的豁达。

虽然这片旱谷、黄豆地已经变成美丽的肥沃土地,但我心中仍然觉得有些惋惜。

现在呈现出来的荒芜的沃土,毕竟曾经是当地高山汉族亲力亲为开垦出来的一片耕地。勤劳的高山汉族,勤快的双手,不等不靠的上进思想,让这片曾经种植旱谷、黄豆的耕地充满生机与活力,也是当地高山汉族自我改善生活的一种努力,更是当地高山汉族不依不饶、顽强进取的生活方式。

虽然旱谷、黄豆不是当地高山汉族的主要经济作物,但却是当地高山汉族日常的主要食物。因为旱谷特别是糯旱谷,在当时的技术下,比稻谷都难以获得大的产量,算是比较缺乏的一种美食原料。糯旱谷主要被当地高山汉族制作成形式不一的汤圆、七月半粑、糍粑等传统美食。

如今悠悠岁月已过三十多年,现回想当时,心中不免泛起波澜。

因为我认为,不管路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这既是对自身一路走来的总结,也是对生活在这片耕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一种感想。

山里面的太阳因为被茂密的森林遮挡,天气不是很热,但大家干活的汗水不停地流下,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虽是汗流浃背,但大家干活的动力十足,没有退缩,而是一遍遍地打石头、捡石头,反反复复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目的是拿石头填满凹地方。

我休息片刻,看着不停擦汗的父亲,又看向那片耕地,我想起了父亲曾经也种植了一片的旱谷、黄豆。

父亲在三十多岁的时候,以一己之力开垦了5亩的旱谷地,和母亲一起起早摸黑地到10公里外的耕地里种植旱谷。我和寨上的年轻人赶牛路过父亲的旱谷地,旱谷地的四周被父亲用树干围得牢固、结实。父亲和母亲带着妹妹在旱谷地里除草,手拿着锄头,弯着腰,小心翼翼地拔走杂草,久不久用手直接扯掉过硬的杂草。

可能是父亲注重日常管理的原因,父亲种植了两年旱谷,因管理得当,加上气候适宜、没有病虫害,父亲种植的糯旱谷实现了丰收。父亲看着空地,心中不停地嘀咕着要种点作物,而且父亲又不甘落后,于是又在原来种植糯旱谷的耕地上种植了黄豆,也实现了丰收。

记忆中,父亲在秋天把收获的黄豆摆满了木房子的两边楼上和外面的房梁上。看着一簇簇、挤得满满的生黄豆,我们感到喜悦、满足。父亲也时常教育我要勤奋学习,做任何事都要努力,脚踏实地,刻苦肯干。这也成为我日后学习、工作和生活时常想起的教诲。

良田千顷也需要勤快的劳动人民来护理,所以当地高山汉族异常珍惜劳动成果。因生活的环境是喀斯特地形,寨上没有河流,没有沃土,也由于历史原因,当地高山汉族从不同的外地迁徙到本地,不熟悉风土人情,不了解地形地貌,当地高山汉族便在此地定居扎根。而后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当地高山汉族开始走出寨子,放弃在贫瘠的喀斯特地形上种植作物,毅然而然地选择到外地种植经济作物,造成了寨上群众不辞辛劳地来此地开垦沃地的情况。

他们以实际行动耕种生活需要的各种作物,用勇敢地行动、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毅力、拼搏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携带一家老小,在这片旱谷、黄豆地里种植庄稼。他们在丰收旱谷、黄豆的时候,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休息完后,又继续捡石头。

前方若隐若现的山与雾,不时地吸引着我。

我停下来,仔细看向前方。山上时不时显现出风力发电的叶片。近年来新能源的快速兴起,让山头发生了变化,以前看纯纯的山色风景,如今又要多看一眼的风电景色。我不禁感叹科技的日新月异发展成熟,也感叹时代的变化不息。

太阳缓缓地西移,太阳逐渐落下山头,变成耀眼的一抹红,夕阳染红西边。

山风静止,山林静静,只有大家的说话声。

我们的任务也已经完成。大家收拾好工具,往车边赶。

大家把工具放在车上后,便坐车而返。

回的路、来的路,依然一样。但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体会。

我回头看了一眼这片曾经展现高山汉族精神风貌的旱谷、黄豆地。高山汉族的毅力、精神,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幸福地过着日子。虽然当今是科技的时代,但高山汉族延续着这份执着、这份努力。

The End

发布于:2023-09-07,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手万传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