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扇”之忆

博主:手万哥手万哥 2023-07-11 174

芭蕉扇,狼山脚下乡村人家常用生活用品。夏天随身携带,举过头顶,可以遮住太阳;轻手摇动,阵阵清风徐来……

芭蕉扇,学名:蒲葵扇,俗称,蒲扇、葵扇。蒲葵,棕榈科植物,常绿乔木,单支叶片组合如扇形,所以又叫扇叶葵,《陆川本草》中记为葵扇木。蒲葵的叶片较大,排列整齐,以叶柄为中心,呈放射线状。这样的排列方式可以保证叶片饱受阳光均等照射,又保证空气充分流通,使光合作用率达到最高。每个蒲葵叶片之间紧密重叠在一起,裂痕比较浅,自然条件适合编制成为一把圆润的蒲扇。冬季,蒲葵叶片含水量最低,是制作蒲扇的最佳时机。冬天制扇,选择柄长30多厘米、色泽浅碧的葵叶,日晒20天;冬阳和煦,避免暴晒破裂,再以水洗、烘干,用重物压平;最后随葵叶大小,剪成不同规格的圆形,于是就成为夏天人们广泛使用的芭蕉扇。

狼山脚下的芭蕉扇,不是土生土长,而是祖国“两广”——广东、广西的“土特产”,远道而来,成了南通街头巷尾日用杂货商店的“畅销品”。

bj.jpg “芭蕉扇”之忆 手万传博客

我孩提时期对于夏天的记忆,是从母亲手执芭蕉扇开始的……夏天,母亲敞开上衣,我迫不及待地吸吮甜美的乳汁。俗话说,“使用吃奶的力气”,用力地吸,不一会儿,我小脑袋瓜儿上沁出汗珠,母亲更是汗水淋漓。突然间,好像刺眼的阳光,被一块块乌云挡住,微风徐徐吹来……母亲右手拿着什么东西轻轻摇动,我感觉凉爽了许多,一头埋进母亲胸前,尽情享受母爱。后来,渐渐长大,才知道这是芭蕉扇。夏夜,我躺在房屋前面场地上的八仙桌上,又是母亲坐在我的身边,手执芭蕉扇,给我扇风,给我驱蚊,给我带来一个又一个清凉的傍晚……家住狼山脚下的母亲,对观音菩萨顶礼膜拜。每逢初一月半,总得敬香拜佛,有时还登山礼佛。母亲自称佛前居士,长年吃素,从不杀生,对于吸血的蚊子也是“网开一面”。夏天,蚊子活动猖獗,小孩子嫩嫩的皮肤正是蚊子攻击的主要目标。蚊虫叮在人身体上,翘起尾巴忘乎所以地吸着红红的人血,“啪”的一声巨响,如雷贯耳,人的巴掌“说时迟那时快”铺天盖地拍过来,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刚尝到一点甜头的蚊子,懵懵懂懂地一命呜呼而体无完肤了。母亲遇到蚊虫叮咬在自己身上,不是用手狠狠一拍,而是手掌轻摇出一阵微风,不动声色地赶走蚊子。哦,菩萨心肠……炎热的夏日,母亲的芭蕉扇不离我的左右,蚊虫从没有下口的机会。同年相似的小孩儿夏天里痱子满身,疼痒难耐得“哇哇”大哭。我的全身光滑细腻,没有一丁点痱子,那是母亲不停地摇动着芭蕉扇着,让我如沐浴春风般的度过一个个闷热的夏天。

芭蕉扇,每家必备;

芭蕉扇,人手一把……

夏天,芭蕉扇是最适用最价廉的防暑降温时令用品。大如脸盆,小似海碗,扇子轻摇,风来热去,一片清凉世界……最壮观的当数夏夜里看露天电影。生产队打谷场上,两根竹竿撑起电影银幕,发电机轰隆隆响起,大喇叭播放“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曲。早早吃好晚饭的男女老少扛着条凳、端着椅子、拿把扇子,从四面八方赶来“排坐座”。乡村蚊虫乱飞,见人就叮咬,人手一把扇子驱赶蚊虫,“噼哩啪啦”此起彼伏,成了放电影的“前奏曲”。人头攒动,酷暑天热,尽管太阳落山了,依然热浪翻滚,高温难耐。人人摇扇,虽然不在同样节奏,却显排山倒海之势,凉风习习,让不可一势的“热魔”不得不“退居三舍”……这天,放映的是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桃花扇》:明朝末年,文人墨客组织“复社”领袖书生侯朝宗(冯喆饰),因痈斥奸臣阮大钺(韩涛饰),为秦淮名妓李香君(王丹凤饰)所爱慕;侯朝宗题诗扇上赠与李香君作定情物。八年后,几经反乱的李香君见侯朝宗已变节投清时,严词斥责,撕碎桃花扇,与侯朝宗一刀两断,入庵为尼隐居……一把桃花扇,两行情仇泪。“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电影明星王丹凤、冯喆精彩演绎,观众停止了手中扇子的摇动,与故事中的人物同悲欢共仇怨,沉浸在男欢女爱悲喜离合之中……能景生情,年轻人看看手中的土巴拉基的芭蕉扇,与剧中人物华贵的执扇相比形影见拙,天壤之别。多么羡慕也有一把桃花扇,赠送给心中所爱慕的人。说来说去,只是天方夜谭,桃花扇,是由绢丝制成的,精工细料,价格不菲,是富贵人家专属。公子哥儿、大家闰秀的传情定爱之物,不是平民百姓所能拥有的,何况狼山脚下我们这些“乡巴佬”?乡巴佬,用芭蕉扇,名正言顺、心满意足矣。

《桃花扇》以明朝末年北京城沦陷,崇祯皇帝自缢为背景,用桃花扇为信物的公子侯朝宗和秦淮名妓李香君悲剧爱情故事为明线,讲述了南明政权的兴亡,以小见大揭露了封建社会下王朝的腐败和衰亡。整剧以古说今,警示后人,堪称旷世大作,正如《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所言“由来贾禍是文章,公子才人总擅场。一片痴情敲两断,还从扇底觅余香。”

说起芭蕉扇,世界上有两把最神奇,一把是《西游记》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据《西游记》第五十九回中写道,唐僧师徒四人取经途中遭遇火焰山,孙悟空穷尽所能难灭火焰山之火,断其去路。土地老人告知只有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才能灭火时,孙悟空踏上了“三借芭蕉扇”之路。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小能藏出耳朵里,大到一扇遮天呼风唤雨。孙悟空历尽刁难,借得铁扇公主芭蕉扇,战胜火焰山,师徒四人重返西天取经路。另一把就是活佛济公的那把芭蕉扇,电视剧《济公》主题歌唱得好:“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济公活佛手持一把破芭蕉扇,无烦恼无忧愁,边走边哼小曲儿,路见不平摇扇相助,扇尽了世态炎凉,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芭蕉扇用久了,边沿容易破裂,刺手伤身体,母亲未雨绸缪。她带着老花眼镜,找来零头布料,剪成狭条子,在昏黄的煤油灯下,把布条蒙在芭蕉扇圆形扇沿,一针一线地缝牢。芭蕉扇是植物生成,扇面毕竟不是布料,挺硬兼备,缝起来十分吃力。母亲手指上戴着针圈,挺着针屁股穿扇引线进行绗缝。一不小心就扎进肉里,母亲不吭一声,把出血的手指含在嘴里,待会儿又继续……沉浸着母亲心血,我家的芭蕉扇特别耐用,而且扇边沿花布缠绕,与众不同。扇动起来充满美感,如蝴蝶飞舞似花儿摇曳,凉风阵阵扑面而来,心旷神怡。

据史料载,明代“药圣”李时珍、三国“神医”华佗煮药时,用芭蕉扇煽风可增加火力之作用。小时候,我见到大人煮药的场景,用砖头垒成一个小小的土灶,药罐搁在上面。下面先用稻草棉花楷点火,然后架上碎木材,用芭蕉扇煽风,火苗渐旺,直扑罐底,沿着药罐周围往上窜……没有多长时间,药罐里水声鼎沸,水蒸气四溢,揭开药罐盖,特别的药香弥漫开来……上世纪八十年代,狼山脚下流行“煤球炉”,一种用铁皮敲成的以煤球作燃料的炉子,可以随手拎走,挪动位置,方便实用。那时,我的小家庭生活就是从煤球炉开始的。生火时把煤球炉拎到室外,炉门打开对着风来的方向。用旧报纸点火,放上碎木疙瘩烧着,引燃煤球。自然风力不够,用芭蕉扇煽风,吹燃火苗越烧越旺……这时我想起一句成语“煽风点火”,原来出处在这儿。现在常用“煽风点火”比喻鼓动、唆使别人干坏事或故意助长别人不好的想法,“煽风点火”的成语,怎么变成贬义词了呢?原意并非如此,当初可是助力于燃造福于民的大好事,没有一丝一毫的伤害别人之心啊?生活中汉字造句、日常使用的成语,被人引入歧途,难道不想替自己解释点什么吗?光天化日之下,哪来的煽阴风点鬼火?

后来电风扇淘汰了芭蕉扇,空调又驱走酷暑高温,燃气灶替代了煤球炉,人们的生活素质日益提高,成语“煽风点火”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少……

有一把淡黄色的芭蕉扇,今天变成了我们传家宝。

这把极其普通的芭蕉扇,见证了我家的流金岁月。

The End

发布于:2023-07-11,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手万传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