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小木箱

博主:手万哥手万哥 2023-04-09 181

华发初上,往事如烟,父亲那只小木箱,珍藏着酸甜苦辣的记忆。

父亲的小木箱,比梳妆盒大一点,用杉木制作,浅黄色,表面油漆脱落,显得斑驳陈旧,却总是有把熟铁小锁锁着。小木箱陪着他上班,陪着他下放农村劳动,陪着他退休,陪着他最后看一眼世界,看一眼亲朋好友。小木箱很小,容量极大,装着父亲的情怀,装着父亲的胸襟,装着父亲的大爱,装着……遵照母亲的嘱托,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保存至今。

muxiang.jpg 父亲的小木箱 手万传博客

1992年,敬爱的父亲62岁,因病溘然辞世。我以悲痛而敬畏的心情,打开父亲的小木箱,里面是一叠厚厚的记账本,几本工作日记,各种缴费收据,欠账和已还款记录,全家人生辰,亲友来往信件等。因年代久远,纸张泛黄,有的字迹已模糊。这些资料,记录着父亲经历的艰辛岁月,印刻着他数十载走过的漫漫足迹。最为特殊的是,1979年5月3日,由清江县革命委员会签发的《改正阶级成份通知书》。《通知书》云:邹伯良,经县革命委员会批准,你家的阶级成份,仍维持土地改革( 复查)时划定的家庭出身中农,本人成份农民。字不多,但“维持土地改革(复查)时划定的中农”这句话,令人怵目惊心,意味着1964年“四清”运动中,我家的阶级成份有变化。父亲戴着“外部阶级”的帽子,一戴就是15年。过来人都知道,戴着“外部阶级”帽子的人,过的是什么日子。

儿时,我们与父亲聚少离多,那时并不知道父亲在外工作的艰辛。后来才从母亲的口中得知,父亲那时的不易。下放劳动正值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两派斗争闹得轰轰烈烈,受伯父家庭出身的牵连,父亲未能幸免受到冲击,成了批斗对象,被抄家和上街游斗,吃了不少苦,身心受到创伤,家人也饱受歧视和不公平对待。那个动乱的年代,是父亲人生的至暗时期。但父亲坚信,混乱的日子终将过去,他坚强地挺了过来。

1973年,结束五年的下放劳动,父亲被安排到县城工作。那年我跟随父亲,由村里的管头小学转至县城的樟树三小读书。从此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多了起来。计划经济时代,村上田少人多,我们兄弟姊妹均未成年还处于长身体的阶段,只有母亲一个劳动力,家中缺粮是最大的难题。那时生产队口粮按劳动工分的百分之七十,家庭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分配,全村30余户社员,我们家每次分到的稻谷、红薯、花生是最少。父亲省下的粮票大多时候都救不了急,借粮开锅是常有的事。好在做会计出身的父亲,精打细算一生,家中每一笔钱的来龙去脉梳理得一清二楚,算计着有限的收入怎样养活一家人。那时父亲每月45块钱工资,发工资时,首先还“捡账”款,其次留足我们的学费,余下的则是全家人的日常生活开支。每到青黄不接的季节,家里缺少口粮,为填饱肚子,每天两顿红薯或萝卜合饭。父亲食堂买一份饭和我两个人分着吃。因营养不良,父亲和我多次患病住院治疗。

父亲心疼我们,有时候去县皮革厂,将做皮革的猪皮刮下后剩下的有点发臭的肥肉捡回家,熬成油渣让全家人打打牙祭。那个年代,还算是家里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过惯苦日子的父亲非常节俭,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一件外套穿了近20年,褪了色就染,里外补了又补却舍不得扔掉。小妹高安师范毕业参加工作第一个月工资给他买了双皮鞋,他一直舍不得穿,擦得锃亮的放在柜子里,依旧穿着解放鞋和母亲做的棉鞋。父亲哺育我们成长,一直到我们完成学业、组成家庭,是多么不容易。父亲献出的不仅是父爱,更是给了我们面对磨难,坚强生活的勇气。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父亲教会了我勤俭持家,直到今天,我教育女儿外孙要学会节约,不要浪费,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这是父亲教会的人生经验,要好好传承下去。

父亲为人厚道正派。担任县房产公司生产股长时,负责施工、建筑材料的采购及人员调配,多少有些权力。记得有一次,经楼镇杨师傅,手提一串干鱼来到父亲住处,要求接点活干。父亲问明情况后劝其将礼物带回去,杨师傅执意不肯,父亲气得当场将那串干鱼从窗户扔了出去,弄得对方颇为尴尬。尽管拒收了礼物,鉴于工程需要,杨师傅还是承接了相关工程业务。事后杨师傅称赞道:“像老邹这样正派的人真是难找啊!”

1977年,父亲抽调到蒙河大桥建设指挥部,母亲的一个亲戚在工地做临时工,有人举报其拿了工地仓库里的3根毛竹。开始,工作人员盘问时他矢口否认,父亲做其思想工作后承认自己所为,但碍于面子,不愿退还。父亲便从自己当月的工资中拿出12元钱上交指挥部财务。有一年家里请裁缝做过年衣服,父亲到清江县“一百”商场买布料回来,发现多出两丈布票,当即赶回商场将那两丈布票退还营业员。后来,这位谭姓营业员与父亲成为要好的朋友。

父亲教导我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事不可沾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多年来,我们兄弟姊妹时刻牢记父亲的谆谆教诲,无论处在什么岗位,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父亲的孝道有口皆碑。三年困难时期,祖父患肝病卧床不起,当时家中八口人仅靠父亲30来块钱工资养家糊口,还要给祖父治病,日子过得窘迫。为给祖父治病,父亲把自己最喜爱的一块手表卖掉,并动员母亲响应国家号召,全家下放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在父母的操持、亲友的接济下我们度过了那艰难的三年。

父亲有个堂叔膝下无子,按乡俗父亲过继老人名下。父亲视继父如同生父,对老人关爱有加,老人也视父亲如己出。晚年体弱多病时,父亲陪伴在老人身边,买些营养品为其补身子,供养老人走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父亲待亲人如此,对社会上的老人同样奉献爱心。村里有位残疾老人“哑巴娘”,早年丧偶,与哑巴儿子相依为命,哑巴儿子因病去世后孤苦伶仃。虽享受“五保”,因失子之痛老人整天以泪洗面。父亲对老人甚为同情,嘱咐大哥大嫂帮老人干挑水、劈柴、碾米等活,家里有好吃的端到老人手上;休假回家时,买些冰糖、蜜饯等给老人吃。村里人称赞父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有了我们这些“亲人”的陪伴和照料,“哑巴娘”老人九十岁那年安然离世。

孝亲敬老传家风。父亲的孝行美德,无不教育和影响着我,让我懂得,做每一件事,内心无悔是一种幸福,一种境界。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父亲一生就像他珍藏的小木箱,外面看很小,打开别有洞天。他一生如小木箱不起眼,却用敬业精神、自律原则、善良心态维护自己人格、品位、操守,良好的口碑成为他永恒的荣耀。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31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却宛若眼前。

The End

发布于:2023-04-09,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手万传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