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哲学书

博主:手万哥手万哥 2023-02-03 352

从感性越界到理性,最好的切入点就是哲学。因此,如果要想做到思想上的独立和自我,也就是说有自己的思想,就得读点哲学书。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平时我还是爱读点哲学书的。比如最近,就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平事业年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简介》等几本哲学学,其中有的是选辑。

zhexue.jpg 读点哲学书 手万传博客

这里顺便说一下,在读哲学书之前,还得先弄懂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最恶毒的问题就是问他什么是哲学。这绝对不是一句调侃!一千个哲学家,对什么是“哲学”有一千个回答,正如“有一个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过,在我看来,所谓哲学,就是“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因为最伟大的哲学家所提出来的深刻问题,正是孩子们所提出的问题,这就显得有些滑稽了。正因此如此,千万别把哲学看成高深莫测的所谓的“学问之母”。

懂得了什么是哲学,对哲学书就比较好理解了。说通俗一点,所谓“哲学书”,就是讲哲学的书。哲学书,也称理论书,是一门讲究讲究思辨的学科,直接触及世界本原的讨论,也触及生命本质的讨论,所以对于个人的精神能力的修炼,思辨能力的提高,批判能力的升华,是最为丰富的养料,可以说哲学是智慧的乳汁。所以说,读点哲学书好处很多,哲学家弗洛伊德说过:“人如果不能认识自己,根本就不可能认识世界。”那么如何认识自己?显然就要多读哲学书。正如著名诗人雪莱说过的:“一首伟大的诗篇象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德国哲学家谢林也说过:“诗提升我们到理想的世界,哲学使这个世界完全消失于我们之前。”

由于哲学和诗一样,是被庙堂化的代表,高高在上;再加上在很多人眼里,哲学艰涩难懂且毫无意义。因此刚开始读时,就会感到难读,容易让人望而却步,认为这是没事找事给自己添堵。黑格尔说道:“人们通常抱怨说,……感到哲学著作不好懂;指责它们之中有很多是必须经过反复阅读,然后才能获得理解的。”那么难倒什么程度呢?打个比方,比把水母钉在墙上还要困难。读的时候,不像读文学作品那样读的流畅,而是觉得晦涩难懂,很枯燥,也很费神,有时还不知所云。这是因为读文学作品是浅阅读,尤其读是那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而读哲学书则是深阅读。读哲学书,需要在宁静与孤独中思考,需要在冷静与寂寞中沉淀,需要在清静与感悟中升发。正因为如此,读哲学书时,需要一颗字一颗字地读,逐字逐句地读,切不可跳字读,更不可跳句、跳行读;有时一句话需要反复地读、重复地读,才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有时候还需要回头重温,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又有了新的更深的理解。有很多哲学术语还不懂,这需要还要读第二遍、第三遍……隔了一段时间后,还要重读。同时,还要翻《哲学词典》等工具书,为此我专门购买了一套十卷本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因此,读哲学书要下真功夫,要真正的读进去,读懂弄通。

阅读的收获在心里。读了几本哲学书后,就会觉得哲学书是概括性很精炼的文字,读起来不仅很有趣味,还有艺术性,可谓字字珠玑,句句迷人,不像文学作品,尽是辞藻的堆砌,有时描写一个东西,就像旧时妇女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或者像时下的肥皂剧,没完没了,让人昏昏欲睡。更有思想性,经常阅读哲学书,哪怕只是皮毛,也收益匪浅,读多了,就能改变你的思想,指引你前进的方向,正如叔本华说,“把自己视野的极限当做世界的极限”。

真理只有一个,哲学的目的就在于认识这唯一的真理。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这样说道:“神秘之路通往内心。”读哲学书可以触摸哲学家的灵魂。哲学没有对与错,只有角度和方法,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是在告诉我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两种角度和方法。一般来讲,“唯心”有助于研究人的意识世界的精神问题,而“唯物”则有助于人们认知外部的物质世界,前者更多的是精微的感性体验,后者更多的是缜密的理性分析;通常,一个人固然会有一个稳定的认知角度和认知方式,但是,这并不排除他在必要的情况下,同时采用这两种方式来解决不同的问题。这里可以用苏轼的那首《题西壁林》来做一个说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横看也好,侧看也好,庐山还是庐山,只是看的角度不同而已;然而,无论怎么看,得到的是“成岭”也好,“成峰”也罢,都改变不了这一事实,庐山就是庐山。试问,“横看”到底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侧看”到底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横看”是对还是错,“侧看”是错还是对?

哲学书读多了,就有了一点哲学思考。于是就养成了自己和自己内心对话的习惯,也就是自我和更高的自我对话。一个人,如果有哲学思考的习惯,像哲学家那样思考,就不易有无聊空虚的时候,也就不会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从而更好地把握每一天,歌德自己说他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得是真正舒服的日子。借用一位学者的话来说,就是“深入到哲学这样的东西之后,对世俗的事情就不是那么在意了,仿佛已经是听不到那些渺小的噪音,剩下来的就唯有死亡的音符了。当然也不用想得太恐怖,能够等待死亡的人是幸福的,只有这样的人才会真正的珍惜生命。大多数人总是等到死神逼近的时候才惊慌失措,你怎么这么早就来了?我还没准备好呢。”

我读哲学书,并不想成为哲学家,只是希望能锻炼一下自己的思辨能力,有自己的思想,往深里说,就是反思、批判、包容、求真的能力;往浅里说,就是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其《自传》中说的:“愿我好好的死,做我自己,愿我永不失去自己!”有了自我独立的思想,从而就能更好地观察、认识、了解和看清、看透、看淡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做一个有灵魂的人。这怎么说呢?就是“开头看山就是山,后来看山不是山,最后看山还是山”,变来变去,其实变的就是人的境界。读与不读哲学书,少读或多读哲学书,人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我就是受了哲学书潜默移化的影响,才不人云亦云,不见风使舵,不吹牛拍马,不阿谀奉承……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辨别。

那么,怎样读哲学书?黑格尔给出了答案:“……阅读关于哲学著作的评论,甚至于阅读哲学著作里的序言和最初的章节;因为哲学著作的序言和开头,是讲述与一切问题有关的一般原则,而对哲学著作的评论,则除介绍该著作的经过之外还提供对该著作的评判,而评判既是一种评判,谈论的范围,就甚至于超越于被评判的东西本身以外去。”这里再说,就有点多余了。

因为怀疑,所以我们思考;因为痛苦,所以我们追求彻悟。著名诗人雪莱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另一句是:“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这说明什么?说明书读的越多,就越有自己的独立的思想,而在我们思考的时候,就会觉得“非学无以广才”“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读完一本哲学书后,效果如何?有一部分显露在外,一部分连自己本人都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由此,我看到了自己语言的局限性,我也看到了自己感官的局限性,很多思想,毫无形状,在精神领域流通构建,由于自己缺少逻辑方面的训练,根本是无法进行感知的。这种高度提纯的抽象的精神领域的传输,从书到脑,自己是大部分都接收不到的。

痛定思痛,那就多多努力吧,读点哲学书,那里也有诗和远方!

The End

发布于:2023-02-03,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手万传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