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在盼“阴”避“阳”中熬过

博主:手万哥手万哥 2022-12-29 489

一周后,按照时令就要交冬至节了。

查阅资料有关冬至节的由来是这样表述的,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中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yin.jpg 冬日在盼“阴”避“阳”中熬过 手万传博客

千百年来,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在汉朝时,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综上所述,可见冬至节气是24节气最为隆重的,阴阳交替,必会对人的身体带来影响。小编最早听说“阴阳”二字是小时候,那时医疗队条件落后,但凡村里人生病后,都会找“阴阳”先生看看,是冲撞了哪个神灵,那时候每个村子都有一两个精通“阴阳”之术的先生,就像村医一样为老百姓服务,不过村医被乡民们尊称为“先生”,老家最有名气的村医是“张先生”,十里八乡都有名气,普通病症,药到病除。

那时候的村医都有真才实学,行医有医德,几毛钱的药就能治病,不存在医药经销商,都是国家统筹供给,很少有现在的这个癌,那个癌。“张先生”久治不愈的病,村人就说是“迷信病”,是要请“阴阳”拨治,当然都是悄悄进行的,世间万物,物极必反,既然“阴阳”之术流传千百年,定有它的神奇之处,有关民间的很多神秘和传奇,至今科学都无法解释。

权威资料中的阴阳(yin-yang)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

疫情始发时,武汉修建的“火神山”和“雷神山”方舱医院,也从某种意义上讲,借鉴了“阴阳”之文化,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是医学还是什么学术,总之都是遵从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常说的“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说来也巧,疫情三年,人们提及最多两个字也是“阴阳”,当然这是医学上的称谓,颠覆了人们的认知,每天都期盼自己“阴”,最忌讳和避之的就是被“阳”了。

你说说世间万物是不是很神奇。细细玩味这颠倒的两个字,就会品出人生就是“阴阳”的轮回,放在当下来讲“阴”就代表了健康和平安,“阳”代表着生病和不可预测的未来。

这几天小编远在北京、河北等地的几个朋友都“阳”了,居家治疗,身边也不断传来有“阳”症状熟悉的人,数量每天都在增加,不免有些恐慌。

昨日上午孩子的妈妈,打来电话说了她身边有“阳”症状的同事,告知中午不回来了,我理解她的意思,怕自己也“阳”了,影响孩子上学。说实话对于“阳”的理解,小编不是很透彻,只是觉得孩子妈妈有些小题大做了,告知她保持乐观心态,该回家就回家做好防护措施。

到了下午孩子妈妈的单采结果出来,呈“阴性”,悬着的心暂时放了下来。小编一家的经历是当下每一个家庭的缩阴。阴阳这个词汇,入心入脑,只是意思和概念发生了变化。

上周末回乡下,农村的景象萧条中带着无奈,从外地返乡的小外甥被隔离在家中的洗澡间,发小从邻近市区接孩子放学回来,父女俩被隔离在码放草垛的彩钢房中,不通水电,只能用柴油拖拉机发电,确保孩子的网课正常……

时代的一粒尘,落到一个家庭就是一座山。返乡学子和务工人员每天都在盼阴避阳中提心吊胆,亲友家人心里充满了期盼,每人单管核酸,又增加了一笔家庭开支,疫情防控的大形势下,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啊。幸运的是小外甥和发小的孩子,都顺利地结束了隔离观察期,恢复了日常生活,平安是福弥足珍贵。

冬至的脚步近了,这个冬天注定是要在盼阴避阳中度过,小编远在他乡谋生的亲人,就要踏上返乡的征程,祈愿都能平安健康。

寒冬里的暖阳最抚凡人心,烟火日子最懂游子意。熬过这个冬天,阴阳就会交替,回归自然,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坚持就是胜利。

The End

发布于:2022-12-29,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手万传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