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鲜踪
一场接一场的春雨,绿了小江南。
春天的集安,立在禹山下,伴在绿水旁,早早地飘出了鲜嫩的味道。
温暖的春风中,和煦的阳光下,开车去了山间,拿一把小铲,带一个袋子,寻觅绿野中的鲜踪。
最爱这早春的鲜。婆婆丁、苦碟子、小根蒜,在枯草中露出嫩绿。拨开草丛,轻轻一铲,抖落泥土,一簇簇、一颗颗,放入袋中。带着沉甸甸地收获,舒展着疲累的老腰老腿,喜滋滋地回到家中。摘去黄叶,削掉根上的老皮,用点盐和淘米水泡上,清洗几遍放入盘中,再炸一碟鸡蛋酱,倒一杯酒,和这一盘野菜绝配。
婆婆丁、苦碟子、小根蒜,是春天里最早破土的野菜了,当得起鲜字。而前两者的苦,是因为经历了寒冬,从“苦难”中走过,遇春而欣喜,所以苦涩中带着清香;而小根蒜的辣,又是另一种性格,在寒冬和冰雪的压迫下爆发,刺激着味蕾,调剂着生活。
这几种野菜,还有随后发芽的荠荠菜、曲麻菜,是早年穷苦人家的救命菜,是困难年代人们的充饥粮。七十年代之前出生于农村的人们,又有哪个会忘了它们的模样呢。
对野菜,我总是有着特殊的感情。
当年,家中常用的方法是把我和姐姐采来的野菜剁碎,掺入玉米面中包成菜团上锅蒸熟食用,更困难时还用过米糠包菜团。大自然的慷慨馈赠,让我们度过了那个年代。再往后,生活好了一些,野菜角色变化,成为春季餐桌上的蔬菜替代品,生吃蘸酱、炝拌、热炒、做汤、做馅,花样繁多。每天还要多采一些,尤其夏季遍布玉米地、高粱地的曲麻菜,拌点糠麸,是家中鸡鸭鹅猪的最好饲料。蕨菜生长季节,每天放学就上山,采一大筐送到供销社的收购站,出口到日本去,换取宝贵的外汇,我也能得到一点小钱钱贴补家用。粘蘑、松树蘑下来的时节,也是如此,一群群的人上山抢收,为换回的一张张毛票欣喜。
时光荏苒,一晃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也总是习惯于春之始,就开始买一些鲜嫩的野菜:柳蒿芽、山芹菜、山生菜、山地瓜、山胡萝卜、刺龙芽、刺五加、龙须菜、广东菜、猴腿、猫爪子、苋菜、蚂齿苋……还有各种各样的蘑菇,换着样买,换着样做。有时间还亲自上山,采摘一番。
这些野菜中,我对婆婆丁、苦碟子更偏爱一些。
婆婆丁、苦碟子的那点苦涩,总会让我想起那段困难时光,在我有些浮躁的时候去一去火,降一降温;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我坚韧的毅力,前进的动力。
绿野鲜踪,少年记忆,人生百味,家乡情怀。
发布于:2022-05-29,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