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与滋味
随意按着遥控器,变换着电视频道,不经意间停在了“河南卫视”。豫剧《辕门斩子》一下子激起回忆,想起村里白事时请的响器班,还有大戏台的热闹场景。
应该是1995年的这个时间段,家族进行续家谱,并对祠堂进行整修,落成后请戏班唱戏。戏台搭在一个大坑边,那是第一次近距离看画了脸谱的戏,不知道唱的水平如何,但是对人山人海记忆深刻。小孩子基本都是人来疯,喜欢人多热闹,更何况因为有唱戏的,一些做小买卖的齐聚而来,可以买糖酥棍、芝麻糖、还有小玩具。已不记得当时唱的什么曲目,记得堂弟汝凯画的花脸。家里老人说,小孩子画个花脸可以辟邪,母亲抱着堂弟让戏班给画了个花脸。一晃近30年,堂弟都结婚事业有成了,那唱戏时的大坑也早就填平了,听着这豫剧强调仿佛经历了时空穿越。
想起2014年春节期间,陪奶奶听戏。那年春节特意在网上下载了几个豫剧选段,春节回老家时放给奶奶听,耳聋的她也不知道听的清楚与否,但是听的很入迷。我想她是听不懂的,只是沉醉在喜欢的旋律里,也许奶奶那时也想到了她以前听戏的场景,还有她经常念叨的娘家和远在东北的姐弟。还记得那初春的温暖,在春节热闹的午后,奶奶坐在炕边眯眼聆听。遗憾的是一年后奶奶就去世了,奶奶走后没有觉得遥远,反而觉得更近了,会经常由一句话、一件事、一个场景想起她,就像这一句唱腔,就让我醉在了回味中。回味,是反复循环的,越回忆越有味,越有味越回忆,不觉间想的很多人、很多事、很多地……
忽然,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产生新的体悟。乡音,不仅仅是一种声音,更是血脉的记忆。不离家不离乡,可能不能体会在外地听到乡音的感触,那是家乡的味道、家人的感觉,会倍感温暖。离乡在久,别人一听就是异乡人,而令人伤心的是回乡也不是家乡人,声音已经不纯粹。一些事的方言,一些物的叫法,因为长久不说就忘记了,所以回乡别人一听就知道不长在家。乡音,不仅仅是一种声音,更是动力的源泉。想起“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楚军,被乡音击溃了最后一点防线,他们想起了家乡、家人,他们失去了斗志。这一曲乡音,胜过百万雄兵,直接从心灵瓦解了士气。初中时听一位老师说,他在天津上大学期间,一次在宿舍听收音机,忽然听到一段鸡鸣狗吠,一霎时宿舍安静下来,所有人都低头眼红,都一下子想家了。声音看不见,却是无时不在,风生、鸟鸣、流水皆有情。
由豫剧引发回忆,我却为标题费了脑筋,想写“声音的力量”,总觉得生涩;想写“声音的味道”,亦觉不恰当。但确确实实,我在一段声音里经历回味,没有味道却是充满滋味。搜索竟然有“声味”一词,意为:声音与滋味。亦以喻人的习性爱好。《国语·周语下》:“口内味而耳内声,声味生气。”汉·班固《白虎通·三正》:“声味不可变,哀戚不可改。”唐·刘禹锡《酬郓州令狐相公官舍言怀见寄呈乐天》诗:“词人各在一涯居,声味虽同跡自疎。”
声味,恰是此刻的心情。
发布于:2022-05-06,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