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赶年集的记忆
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的确,腊八过后,年味一天天变浓,哪怕再冷的天也浇不灭人们的热情。
五天一个集被人们挤成了三天一个,过了腊月二十三,更是天天大集。这个时候,人们纷纷骑上自行车,三五结伴的去赶年集。
赶年集的人们都是一大早出发上集,从北头开始,挨个摊儿的看,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其实内心已经有了一本明白账,哪家的菜便宜2分,哪家的肉新鲜,哪件衣服好看,都已经了然于胸。
等到了集南头也快到中午了,过了一年紧巴日子的大人们此时会慷慨的带着孩子在城里吃一顿中午饭,当然大部分是在路边摊上。买两碗热气腾腾的豆腐脑,再称上一斤油条,大人小孩坐在条桌边狼吞虎咽,风卷残云。吃完之后,用袖子抹抹嘴,心满意足。对于我这样年纪的人,对吃这种赶集饭印象很深,吃一次回去能在小伙伴中吹一个月,有时候还会趁着父母不注意,把油乎乎的油条装在口袋里,回到村里后专门挑小伙伴多的时候拿出来,在小伙伴们羡慕的眼神中慢慢的吃完它。
吃完饭,便是返程时间了,大人推着自行车,孩子在后面拉着后座跟着走,因为人多,这种方式往往会把孩子挤丢了。于是集上又多了一种声音:“XXX,你在哪里啊?”经历过一次的家长都会把孩子放在自行车的前大梁上,这样便不会丢了。
顺着集往回走,开始购买上午相中的一些东西。蔬菜,主要有白菜、萝卜、土豆等容易储存且价格便宜的,也有一些稀罕菜,但都是放在高处吸引顾客的,商家并不打算真卖:一则价格太高,二则人们也不会做。家庭条件稍好点的会买一些水果,如桔子、苹果、山楂之类的,留作上供、初一拜年和待客用。当年我最喜欢吃香蕉了,但在集上是极难见到的,价格也贵,所以只能想着咽口水,不像现在,一买就是一挂,敞开吃。
买肉的时候,大家都喜欢买肥肉,因为肥肉可以用来炼油,炼出的油在过年期间可以用来炒菜,省了买油的钱,剩下的肉渣剁碎了是饺子馅中不可或缺的材料。肥肉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这一点在大年初一表现的尤为突出。初一拜年时,到每家每户,供桌上都会在显眼的位置摆上一碗肥肉,上面点缀上几片胡萝卜的叶子,油光铮亮,似乎在向人们无声的炫耀:看,我家的日子不错吧!至于这块肉能放多长时间,最后去向如何,我们不得而知。这在现在的人们可能无法理解,但在当时已经是极大满足了。
走到集的北头,就是卖衣服的地方了。这是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有些人早早的扯了布去做衣服,但做出来的总不如成品款式多,所以人们都赶在年前这几天来挑几件心仪的衣服。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一个让买卖双方都满意的价格谈成了,于是集市上恢复了一团和气。小孩们迫不及待的穿上了新衣服,准备回家炫耀。大人们则要矜持一些,嘴上说等过年穿,其实也是时不时的用手摸一下新衣服。
夕阳西下,看着干瘪的钱包和满满的菜篮子,赶集的人知道该回家了。于是把大包小包捆扎解释,孩子放在前大梁上,开始往回走。
村庄围山而建,山下、山腰各有一条环行路,往往走到村口,赶集的人便会停下来,推着车子慢慢的走,不时的整理下车上的包,逢人便打招呼:“我赶集去了,买年下去了。”便有人问:“买点么?
赶集的人停下车,把包一一打开向路人展示:白菜、辣萝卜,还买块肉。等介绍完了,忽然想起来什么似的:我还买件衣服,你给我掌掌眼,看看合适不?于是不顾天寒地冻,在街上便脱下外套,换上新衣服。周围的人上前摸摸这里,拽拽那里,仔细端详:“嗯,不孬,合身,料儿也好,也暖和,赶明天我也买一件去。”赶集的人自然笑得合不拢嘴。
告别了这一波人,他又朝下一波人走去。往往村里这段路比从集上到村里的时间都长,到家天已经黑透了。
顶着家里人的数落,飞快的将买的东西从车子上卸下来提到屋里,然后就着发黄的灯光一一向家人展示。于是数落声变成了埋怨声:“给我买这个干啥,又花钱。”东西却紧紧的攥在手里。赶集的人只会笑,憨憨的。
这种场景在过年前的每一天都在上演着,一直到除夕。
现在赶年集依然存在,只是购物已经不再是主旋律,人们更多的是休闲和怀念,怀念在那物资不够丰富的年代。生活的艰辛,没经历的人无法理解。在那个年代,赶年集是花平时舍不得的钱,买平时舍不得的东西,过平时不敢想的生活,这便是人们最大的精神追求。
或许有一天,年集会消失在时光的长河中,但它会永远的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发布于:2022-01-01,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